以“低碳智造新高地、工业起航新征程”为主题,2021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暨国际工业装备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近日在常州开幕。拥有33个工业大类、企业近6万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建成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示范高地,中小企业发展释放勃勃生机……近年来,常州按照“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积极拥抱“互联网+”,实现了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由量转质的转变。如今,常州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探索出一条中等工业城市的时代创新路,跑出了高质量工业“智造”明星城市发展加速度。
激活新旧动能转化潜力
制造业是常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常州发展的根基。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州围绕优势产业,形成了纺织、农机、电子等“八条龙”产业集群,拥有2500多家工业企业。对于这座工业城市而言,新形势下的要点是从追求速度转为追求质量,关键在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探索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路径,2013年,常州从工业转换新动能出发,全面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即以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以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工业明星城市”升级版。
瞄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常州又推出了十大产业链2.0版,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十大重点领域,从“建、补、强”三点入手,增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能。
多年砥砺前行,常州工业新动能转换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亿元大关;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05.3亿元,增幅位列江苏省第三。
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智能制造成为重要发力点。近年来,常州先后推出“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等举措,聚焦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常州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补短板”等要求,实施“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过剩产能就地消化,鼓励开展节能量交易,推动企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常州经济发展的内核正悄然发生变化,新动能逐步挑起大梁,旧动能不断焕发生机。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作为百年工商名城,常州正在按照“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紧紧抓住工业互联网这一风口,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智慧能源,不断擦亮常州智造“金字招牌”。常州将紧扣融合应用创新、产业生态培育,把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作为落实“双碳”战略、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关键路径,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打造工业与能源互联网标杆城市,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和文旅中轴。
工业互联网的“常州模式”
今年是我国新一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在常州,工业互联网正在释放出强大的发展潜能,孕育出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模式。
走进航天云网上云示范企业——常州市华立液压的生产车间,压力管道及容器、换热器等拳头设备已被安装上智能监控设备。这些智能监控设备化身“车间主任”,24小时采集设备数据,进行分析比对、故障诊断。不仅如此,每一台交付的设备均可实现数据监控,为客户提供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大幅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不是个例。中车铁马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自建立浮动式闸片智能生产线后,人员需求减少50%,生产效率提升3倍以上,其中3D检测系统实现了闸片组装过程100多项参数的在线检测和报警,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享受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新动能:从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到提前预判原料采购,再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售后服务,工业互联网不仅优化了企业生产环节,大幅提升了生产质效,同时也孕育着新的业态模式,深度改变着生产生活。
作为我国较早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城市,常州不断完善发展顶层设计,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常州市加快推进“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同时每年安排1000万元工业互联网专项资金,引导和支持基础网络构建、平台培育、人才交流、制造业“双创”。
如今,常州已逐步探索出以行业平台为支撑、以企业“五星上云”为重点、以工业互联应用场景为依托、以“政企学研”相结合的“常州模式”,引入了航天云网、数码大方、蜂巢互联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培育了天正工业、苏文电能等一批本土企业。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试点示范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家、省级12家,其中由天正工业、国佳云为等联合体牵头建设的“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入选2020年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严德群表示,“十四五”期间,常州将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将高端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