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亮相,立足发挥消费需求能级高、服务供给能力强、国际资源配置影响大等优势,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的核心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枢纽。
运河商务区效果图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变化日新月异。一座座能够代表城市副中心、代表北京的“城市商务名片”,正在运河边崛起。
通州富力中心效果图
发挥区位优势迎接新机遇
为响应中央谋划,结合各自定位、聚焦重点,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北京的高校数量质量都位居世界前列,清华、北大等名校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集聚了大量创新型人才。此外,以国际交往中心为目标的北京,拥有大量世界五百强的全球总部或区域总部,这让北京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吸引国际资源促进双循环方面更加大有可为。具体到产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都是北京的优势产业。北京另一个很大的优势是金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突出,金融在整个经济循环当中非常重要,而北京有很多金融机构,并且管理的资金规模国内最大。
按照部署,北京要建设成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即“两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和“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赋予了北京在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更大使命。“两区”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契机,一定会推动北京在“双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北京将依托国内大循环,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作用,展现“两区”开放新优势,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稳固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以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开放,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有效链接,形成核心对接枢纽。
北京将建立更加有效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加快建设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效率效益优先型产业为支撑的高精尖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创新链重构。此外,将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工程,建设面向全球、兼顾国别特色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区。
可以看出,“双循环”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动力和空间,也使得城市间竞争日益加剧。很多城市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作为跑赢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关键。
通州富力中心实景图
当好“发动机”提供新的生产力
从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看,国内循环是基础,两者是统一体。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
目前经济是一体化的,从微观的企业主体来讲,没有一家企业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完,都需要很多其他企业来帮助它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应该承担“发动机”的角色。
北京的数字经济也可称为新的生产力。“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北京要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释放数字经济新活力。
数字经济是实现“双循环”的一个主要力量,其作用在于打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渠道,新技术更新会推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匹配,连接人才、产品、市场,“这些连接是可以被实时评估的,评估结果可以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持续释放内需潜力,副中心要成为新发展格局一部分,率先进行一些探索。自贸区的很多政策,都是为了推进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两区’给了北京更多的先行先试政策,可以让循环走得更快、更好。
在此背景下,很多城市立足高质量发展,打造自己的全新城市名片,成就视觉符号。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项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变化日新月异。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开园运营;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博物馆和副中心剧院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图书馆正在主体结构施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正在抓紧实现高水平开园运营;广渠路东延正式通车;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首旅集团等70家重点企业落户运河商务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的建设也在稳步推进。这些,都在为城市区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
随着城市副中心的不断发展,更多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这里聚集。今年9月,城市副中心三所学校将投入使用。此外,城市副中心还将新建5所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将进一步扩容。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卫生职业学院、北京胸科医院等一批优质医疗资源也在抓紧落地。
千年运河畔,五河交汇处,依托大运河千年商脉文脉,重点承载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等商务服务功能的运河商务核心区蒸蒸日上。一座座代表时代与未来的商务建筑,崛起在运河两岸,成为北京崭新的“城市商务名片”。
47万平方米城市水岸综合体;运河商务区内唯一滨水临河且地铁上盖的综合体项目;五大业态……通州富力中心就是运河商务核心区上的一颗闪耀明珠,大运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