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向强起来迈步。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宽,分工更加复杂,形态更加高级,国际和国内的联动也更加紧密,这些均对党领导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在各个阶段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经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梳理总结这些经验对指引“十四五”乃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主要经验
百年来,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动摇。100年来,各个方面以及各个领域的工作均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经济领域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经济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和矛盾是正常的,在实践中会逐步加以解决,但一定要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随时准备应对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势,创造性地推动改革。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平稳健康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在经济工作方面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更有利于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经济和政治是有机统一的,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经济工作方面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力量,……有利于遏制腐败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也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才使得经济工作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的具体体现。
其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带领中华民族创造三次“伟大飞跃”的丰功伟绩,关键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革命道路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造道路,再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都是党对领导经济工作的探索。从党领导经济建设100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在领导经济工作上,不仅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要从基本国情出发,这是不容置否的立场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前提。在党领导经济工作中,要坚持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剔除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因素,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党领导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依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基于实践形成,指导实践运作。
再次,因时制宜采用不同领导方法。梳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百年历史,会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方法和重心有所不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处理党领导经济工作问题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经济工作处于服从战争的地位,在领导经济工作上争论较少,基本采用批评和说服的方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对出现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潮通过党内批评和教育,来统一全党经济工作的思想和行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工作中党内的分歧开始增多,出现了如何对待富农雇工、党员单干、新税制、农业合作化发展等一些争论。关于农业合作化的争论,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法,对党领导经济工作产生一些消极后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吸取上述的经验教训后,党通过党内民主在重大问题上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对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具体问题,不争论,争取发展时间,用事实来统一思想。
最后,始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原有不再适应现实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上,党的经济领导体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作为重要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无法顺利地建立起来,经济社会诸多方面的进步和成效也都无从谈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又是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新时代始终坚持党引领经济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加快动能转换。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仍然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
第一,始终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思想不动摇。在新时代,要更加认识到经济工作能力的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发展环境面临重大变化,这就对党的经济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