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召开的6月份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至0.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不过,美联储同时发布的点阵图暗示,加息或将提前,并预计到2023年底将实现两次加息。这些都是美联储向市场传递出的通胀预期管理信号。不过,市场并不怎么买账,反倒感觉美联储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模棱两可,而事实真的如市场预料和感觉的那样吗?
从一定意义上讲,通胀预期是一种心理预期,并非真正的通胀,但它却能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推动形成实际通胀,进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因此,与所有的预期管理目的一样,通胀预期管理是要将通胀预期对实际通胀的助推作用减少到最小。
但这里需要明白,管理通胀预期与防止通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是为了平滑价格总水平的波动,避免通胀和通缩的交替出现,使经济运行的环境尽可能稳定,避免因预期产生恐慌性的群体性行为。防止通胀,则是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政策等相关政策措施,将通胀率控制在既定目标范围内。但是,通胀预期和通胀之间还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为什么会产生通胀预期而不是通缩预期,这一定是经济生活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是朝着通胀方向发展。比如,原先是个别消费品价格上涨,后来发展成为普涨,这就是一个由预期推动人们的购买行为,购买行为扩张再引发预期膨胀的一个循环。
通胀问题最怕预期失控,而要实现对通胀预期的有效管理,首要就是保证民众相信政府有能力遏制通胀上涨势头和有效化解通胀压力。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联储几任主席比如沃尔克、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鲍威尔,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通过定期的议息会议及其纪要、前瞻性指引、明确量化指标等措施,引导市场预期和微观主体行为,并将通胀率保持在2%的较低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之后,美联储天量的货币救济最终导致了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并开始向中下游传递。今年2月,美国CPI数据录得1.7%。3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宣布维持联邦基金指标利率在0至0.25%不变。并且,大多数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预期2023年前都不会加息。然而,6月10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后,5月美国CPI同比增长5%,创2008年8月以来最大同比增幅。结果,本次美联储议息会议尽管仍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至0.25%不变,但是美联储发布经济预测和政策声明暗示,到2023年底或将实现两次加息,利率将从0.1%升至0.6%。这与三个月前相比有了较大的转变。
在笔者看来,美联储的通胀预期管理还是有一套方法的。首先,2%的通胀率就是通胀预期管理所锚定的指标,并且长期锚定,不轻易改变。美联储可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容忍通胀超调,以在长期达成最大就业目标的同时,令通胀在整个商业周期内平均达到2%。这就是所谓的“盯住平均通胀目标”(AIT)新框架。日前,美联储将2021年第四季度的通胀预期调整为3.4%,2022年全年的通胀预期降至2.1%,2023年则为2.2%。这样一来,经过一段周期调整,CPI整体还是在2%附近。
其次,美联储自信有足够的预期管理工具能扭转通胀的趋势。美联储共有三大工具可以使用:第一,银行补充杠杆率(SLF)。2020年美联储临时调整了SLF,为金融机构释放了1.2万亿美元的持债额度。一旦通胀抬头过快,美联储可以结束SLF,那么金融机构必须卖出持债仓位,从而提升利率打压通胀预期。第二,缩表。目前美联储保持每个月新增1200亿美元的购债额度,如果通胀上升过快,美联储可以进行缩表操作,减少债券购买,收紧流动性。第三,提高IOER(超额准备金利率)。日前,美联储FOMC声明,将IOER从0.1%调整至0.15%。如果通胀上升过快,美联储可以进一步提升IOER回笼银行资金,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供给。
再次,美联储加息的前置条件重心目前并不在通胀,而在真实就业率,通胀数据有时有阶段性和周期性,而就业将会给经济带来持续的复苏动能。
此外,回顾上个世纪的美国,曾多次发生恶性通胀,但至克林顿任期之后,这一现象基本消失,并持续至今。这一事实可能会使世人相信,美元的国际货币霸权地位以及美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可以使美国轻而易举地将通胀或通缩转移给他国。不过,这样一来,有些问题就需要引起全球警惕,这就是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何时退出?以及如何应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可能给全球带来的“剪羊毛”风险和金融市场动荡?可以说,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现在不退出并不代表未来不退出,况且这个“未来”有可能很近。最新预测显示,今年10月份左右,美国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有可能达到70%,这就达到了所谓全民免疫的一个节点,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的强劲复苏。因此,该时点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以及通胀预期管理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此,市场以及各国央行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不要让美联储的通胀预期管理冲乱了市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