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但它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分化程度正日益加剧。
“美联储总算向通胀压力低头了。”一位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赵诚(化名)感慨说。
6月17日凌晨,美联储公布最新的货币政策决议显示,逾半数美联储官员认为到2023年底将有两次加息。这预示着美联储加息步伐将快于市场普遍预期。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也表示:“通胀可能会比我们预期的更高,更持久。”
然而,美联储此番释放鹰派信号能否扭转持续高涨的通胀压力,仍是未知数。
赵诚向记者指出,尽管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但多数华尔街投资机构发现,美联储距离收紧QE货币政策依然“遥远”。因为鲍威尔一再强调,尽管美联储官员们开始谈论放缓QE购债规模,但在美国经济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前,缩减QE不会发生。这意味着美联储仍将默许通胀“再飞一会”。
“现在金融市场担心,美联储忽视通胀风险而迟迟不缩减QE力度,不但会触发全球通胀加剧,还令全球经济陷入更大的风险漩涡。”他坦言。
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主管DavidFolkerts-Landau发布最新研究报告警告称,通胀爆发不但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毁灭性后果,还令全球经济“坐在定时炸弹上”——过去30年的低通胀与低利率局面将在未来1-2年开始瓦解,到时全球货币政策决策者将面临1980年以来最具挑战性的高通胀时代。尤其是当一些国家央行最终被迫对通胀采取行动时,会发现自己几乎束手无策,只能坐视高通胀再度吞噬全球经济增长。
多位华尔街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经理直言,或许美联储有着自己的算盘——鉴于过去10多年发达国家陷入经济低增长、低利率与低通胀困局,美联储一直想通过调整货币政策改变这种困局,即通过适度通胀以刺激经济相对高的增长,但这项大胆尝试所面临的风险代价有点高。
由于美联储迟迟对高通胀“不作为”,全球货币政策协同性正出现一系列新变局,一是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只能先于美联储加息,导致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加剧与金融市场稳定性风险骤增,二是美联储不断膨胀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正导致美元日益泛滥,造成大宗商品、美股、美国房地产估值持续飙涨,一旦美联储决定收紧货币政策导致这些资产价格大跌,谁来收拾残局确保金融市场不爆发系统性风险,又是一大未解之谜。
“目前不少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私下认为,当前美联储之所以对高通胀不作为,是因为其货币政策被某种因素绑架了。”一位华尔街多策略型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记者多方了解到,更多对冲基金则认为美联储对高通胀不作为,是因为又在“故技重施”——通过动动嘴皮子释放鹰派信号,令市场自行压低大宗商品价格进而给通胀降温,最终成全美联储关于“通胀属于暂时现象”的判断。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加剧
尽管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但它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政策分化程度正日益加剧。
6月11日,为遏制通胀压力,俄罗斯央行决定再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5.5%,创近一年多以来最高纪录。
6天后,巴西央行决定继续加息75个基点至4.25%,并指出下一个货币政策会议还将继续加息75个基点以应对日益高涨的通胀压力。
“显然,新兴市场国家应对通胀压力的决策比美联储更高效。”赵诚向记者指出。这也给金融市场留下一个大疑惑,为何美联储一面承认通胀压力要比此前预期更高更久,一面却迟迟不收紧QE。
一位长期跟踪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分析说,尽管美联储多数官员认为2023年底前要加息两次,但在美联储内部,“通胀压力是暂时现象”这个观点仍占据上风。
这背后,是美联储认为,当前通胀压力升温主要来自三方面因素,一是近期供应链尚未恢复,导致目前商品价格暂时上涨;二是疫苗接种与经济重启令服务业快速复苏,推高了旅游等服务行业物价指数;三是劳动力短缺令企业不得不抬高薪酬待遇招募工人,间接推高了通胀。
“但是,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消退。”他指出。
面对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飙涨,美联储之所以比新兴市场国家更显“淡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美国经营效率持续提升,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在生产环节的影响力日益减弱,比如由工业材料组成的价格指数与美国耐用品价格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正日益变小。
世界银行研究数据显示,1990年-2015年期间,美国每千克石油的经济产出增长近两倍。
“这令美联储有底气忽视大宗商品价格飙涨所带来的通胀压力,甚至默许适度的通胀以刺激经济继续高增长,彻底扭转此前无法解决的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困局。”这位长期跟踪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然而,美联储对通胀风险的“无动无衷”,对新兴市场国家无异于一场灾难。
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完整且企业经营效率偏低,加之众多商品需要进口,因此新兴市场国家对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敏感度更高,其结果是一旦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他们就将遭遇极高的通胀压力,被迫持续加息。
德意志银行研究团队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直言,美联储为了追求全面经济复苏而忽视通胀风险,将产生可怕的后果。比如持续被迫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