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从增加值结构变迁看,2013年扩产能和2016年去产能两阶段博弈留下深远影响。统计局目前没有公布分行业的增加值规模。为了计算制造业的增加值结构,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统计数据推算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从2010-2020年结构变化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占比增长较快。10年间,占比增长较快的行业有两次共性上升。第一次发生在2013年,我国推行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扩大了相关产能,但也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二次在2018年,原因在于2016年开始的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引起PPI大幅反弹,带动了钢铁、石油、煤炭等行业增长。
从营收结构变迁看,外向型行业经历起起伏伏,中下游行业始终占据优势。
第一个维度是出口依赖。根据出口交货值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我们将制造业行业分为出口依赖行业和非出口依赖行业。2012年,海外刺激政策退出导致外需较为疲软,我国制造业开始从外需主导转向内需,出口依赖行业营收占比下滑。2016年后,全球经济复苏,出口回暖,出口依赖行业营收占比重回上升通道。但出口依赖行业营收占比仍未能回到2011年水平。
第二个维度是将行业根据产业链中的位置划分。我国下游制造业、中游原材料加工业营收占比较高,下游消费品占比偏低。虽然各个阶段营收占比的变动方向不同,但依旧有两条主线:出口和原材料价格。出口主要关联下游制造业,其影响前文已经论述。原材料价格层面上,PPI可以看作是预测制造业营收结构的领先指标,具体表现在PPI的高点领先于中游营收占比的高点半年至一年。
从投资结构变迁看,大浪淘沙,中高端制造业不断崛起。2010年以来,制造业投资仅经历过两次持续性上行。一次是2010-2012年“四万亿”刺激,另一次是2018年至2019年设备更新周期。我国原材料加工类行业与装备制造类行业投资占比较大。从变化趋势来看,10年间中游高污染行业的投资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而中高端制造类行业占比大幅改善。
结合2010年至2020年间制造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当前的宏观形势,判断下一轮的投资线索。制造业潜力较大的行业包括:计算机通信、专业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钢铁、有色等行业。
风险因素:全球疫情传播持续恶化;通货膨胀超预期等。
正文
一、增加值结构变迁——增长的共性与分化
(一)分行业增加值计算方法
统计局目前没有公布分行业的增加值规模。为了计算制造业的增加值结构,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统计数据推算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它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来源与产出去向,以及部门之间相互提供或消耗产品的联系和平衡关系。
投入产出表中的投入,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品在进行生产时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各种服务以及所投入的劳动力、上缴的利润和税金等,即中间投入和增加值两部分。投入产出表中的产出,指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即用于货物和服务生产的中间使用,以及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的最终使用。在本文的分析中,使用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
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制造业增加值结构需要注意三点:
一是投入产出表并非每年公布。一般逢2、逢7年份编制基本表,但在个别年份也会进行投入产出调查,如2018年。因此2010年至2020年的10年间,我们可以直接使用的投入产出数据包括2012、2017、2018这三个年份。
二是投入产出表统计的增加值与统计局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不同。投入产出表统计的是各行业(部门)全部增加值,而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只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是投入产出表按照产品分类统计。2012年投入产出表包含139个部门,2017年包含149个部门,2018年包含153个部门,可以看出部门数在逐次增加。其原因在于,每一次投入产出的统计变得更“细”了。比如,2012年统计中,有一项名为饮料和精制茶加工品,2017年,这一项被分为饮料、精制茶两个部门单独统计公布。也就是说,统计局会根据统计结果以及趋势对部门进行调整,使得统计结果更完善。但100多个产品部门太过细致,我们需要把各部门与大类行业逐一对应,归类汇总。
其余年份的增加值则需要根据对应年份增加值增速和PPI增速推算得出。增加值方面,我们采用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各行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增速。该增速是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后增加值的实际增长速度,因此需要在工业增加值中加上PPI增速,以还原价格因素的变化。基期方面,2019-2020年的各行业增加值以2018年为基期向后推算而得,2013-2016年以2017年为基期向前推算而得,2010-2011年以2012年为基期向前推算而得。概言之,基期均选择数据可得的最新年份。
为了验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通过上述方法使用2017年数据计算2018年的各行业增加值。制造业总体拟合值高于实际值2.8%,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这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