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小企业的成本冲击
时间:2021-06-1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一、疫情冲击下的供需矛盾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已经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同时幅度也已经很大,了解这种状况出现的背景十分重要。我认为这次价格冲击的基本因素,是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特殊供求关系。

从需求方面来看,疫情冲击后,各国的政策,尤其是美欧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力度非常之大,投入的流动性,推出的财政刺激政策,从历史上来看也都是很少见的。通常在危机冲击之下,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政策刺激的力度大,持续时间长,需求就会明显地、快速地恢复。在服务方面可能需求增长并不是十分明显,但在宅经济特征之下,人们对实物产品、消费品的需求还是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加上刺激政策力度比较大,危机过后部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反而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消费能力毫无疑问也会有明显上升。

但从供给侧来看,却很明显跟不上。在过去历次危机的复苏过程中,大宗商品在一个阶段内出现较大幅度的涨价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因为需求总是恢复相对较早,供给侧会有一定程度的脱节,供需之间会有阶段性的缺口存在。疫情中这种脱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为应对疫情出台相关的政策限制了许多社会活动,各种和生产、运输交易等有关的活动都处在被抑制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就显得更大。尤其是近期,发达国家经济处于复苏过程中,需求大幅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制造业消费品的提供者,它们的疫情却是在明显恶化,因此全球供给能力就受到更多制约。中国的出口增速最近几个月始终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都与此相关。所以,供求关系矛盾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就显得十分突出,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过程。

一些市场投机者、炒作者看到了这样的“先机”,预期其中应该会有一个阶段的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后者则刺激了他们的投机行为。

二、大宗商品价格仍会阶段性上升,但不存在“超级周期”

未来一段时间,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还会有一个上涨的过程,持续的时间比我们过去通常看到的可能要稍长一些。

但我不太赞同大宗商品价格在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开启了“超级周期”的看法,因为持续不断地上涨,意味着供求关系持续不断地得不到平衡。从历史上来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超级周期具有非常强的供求关系背景,比如一战和二战后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续处于很高水平。

目前,中国这方面的需求肯定不会像过去那么明显,在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房地产建设方面,已经不可能再度催生对大宗商品的大规模持续增长的需求,未来一个阶段这种需求保持平稳增长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在美欧,尤其是美国,可能会推出一些相关政策,目前也都在酝酿。但我始终怀疑,美国推出的如此大的刺激政策和计划,能否最终落地。

我认为,未来在各方面,美国无论是经济增长水平、财政承担能力还是货币供给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压力,当前高筑的债台和空前扩张的联储资产负债表,导致美国的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的空间十分有限,盲目推行进一步膨胀的举措很可能带来金融危机风险。

为此,能否把大规模的财政刺激尤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方案最终推进和落地,我并不乐观。从这点上看,未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不具备实在的需求基础。

从中短期来看,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到今年3-4季度可能还会在高位徘徊,甚至会有某些月份创出新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供求关系最终会逐步地得到调整。在此过程中,大宗商品价格涨价因素在生产运行的各个渠道和过程中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化,最终会在经历一个阶段后逐步缓解,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未来不会出现明显通胀,需关注成本上升对出口企业的影响

关于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否会带来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我认为需要谨慎观察和分析,我并不认为会出现非常明显的通货膨胀。因为在中国现有条件下,供给和需求总体是比较平衡的。

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持续了一段时间,且幅度较大,从上游行业看,有不少企业业绩有明显改善,但它对中下游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中游加工组装类行业成本的影响特别大;与此同时对下游消费品制造行业的压力正在逐步显现。这事实上是一个传导过程,结合最近公布的CPI、PPI数据来看,这种迹象已经有所显现。

在中国现有的条件下,我认为总需求不大可能出现大幅扩张。2020年疫情冲击之后,消费需求的恢复正在持续进行,不大可能出现短期内大幅释放消费需求的状况。事实上,消费恢复并没有像市场预期的那么好。

从一季度的数据平均来看,或者从1-4月份数据以及最近几天公布的数据来看,都证明目前的消费整体水平仍未真正达到疫情前水平,整个需求恢复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这是观察价格问题时值得关注的方面。

数据表明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都还没有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房地产投资相对较快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目前的水平。可见,整个内需在这轮恢复过程中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