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金融危机、银行危机都是次贷危机。这听起来象废话。但它又是大实话。难道你指望优质的贷款系统性地(大批量地)出问题吗?当优质的贷款出现系统性的问题时,一般来说都是次贷危机的高峰甚至尾声。只有当次贷烧得差不多了时,优质资产才出现大批量的问题。
美国2007-08年,中国这几年,日本在九十年代初,南部欧洲的2003年前后,意大利前几年。没有例外。
次贷是个相对的概念:违约风险较大、利率也较高,就叫“次贷”。在第三章我们讨论中国次贷和美国次贷的区别。
信贷太多才有问题。但什么叫太多?
信贷与经济的关系很复杂。而且,什么叫信贷太多、信贷过剩就更有争议性了。201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几个经济学家Jean-LouisArcand,EnricoBerkesandUgoPanizza出版工作报告,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报告标题是“TooMuchFinance太多金融?”他们的结论是:如果金融行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很低时,增加信贷和发展金融会刺激经济产量的增长。但是当信贷余额达到了GDP的80-100%时,正面效用就开始变成负面影响。中国早就超过230%。
其他很多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金融业过大的坏处包括:
(1)会吸引太多的人才进入金融,浪费社会资源,
(2)会导致资金分配不当,
(3)会导致金融业的收益率下降,从而鼓励人们增加杠杆,以保高收益,从而导致金融风波。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例。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但是我们对结论(特别是数量化的指标)必须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邮储银行的周琼也警告,不要太注重学者们的定量分析。她说,“日本的宏观杠杆率380%,政府217.9%,居民59.1%,企业112.9%,但是日本的金融系统目前很安全。即使有高杠杆,如果没有一些触发因素,也不一定产生金融危机。还是可以拖下去,时间换空间。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不想卷入学术讨论。不过,有几个结论大家似乎都接受:
(1)其它条件不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会需要更多的信贷来润滑。
(2)其它条件不变,更多的信贷一般会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但是,这里的“其它条件不变”是什么呢?
(1)直接融资(比如股市)情况相若,
(2)信贷的投放结构相对稳定,
(3)利率和其它信贷条款。
但是,这种条件是无法事先保证、也无法象化学实验室一样加以证明的。如果条件变化了,结果会怎样?谁也无法证明。
下表中,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过去四十年来,中国的GDP和信贷的增长速度都很快。可是,什么叫很快?如果跟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完全不同的别国相比,究竟有无意义?
数据显示,从2018年开始,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元区之和,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比美国小40%左右。
反映的是人民币信贷资金从1983、1989、2000和2010年起到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和以这些年份为起点GDP的复合增长率。不少人说单位信贷所产出的GDP一直在下降。但是,在一个金融深化的过程中,这很正常啊?每个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理解:
(1)GDP和信贷是互为因果的。
(2)在企业赚钱的机会有限、居民对未来没有信心因此借贷欲望低迷的情况下,银行即使想增加贷款,也有困难。降低利率可能有帮助,但是未必。你看这二十多年来的日本和十多年来的西欧。
(3)过去四十年,中国信贷的高速增长当然是因为信贷需求决定的。而信贷需求的持续旺盛至少有三个原因:
(a)机会多(包括通货膨胀带来的机会,比如房价上涨),
(b)信贷条件有吸引力(包括利率低,
(c)可以赖帐!或者说,赖帐的惩罚不可怕。
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中国大量的信贷都死亡了,政府、银行和司法体系并没有追究违约的责任。八十年代,基建投资的拨款改为贷款基本上是个笑话。九十年代,很多农村信用社垮了几次(反复被农业银行和人民银行拯救)、农村合作基金会也死光了。社会科学院张晓山博士就此发表了研究报告。
九十年代,中国信贷高速增长,但是,供求关系是一个推波助澜的东西:供给产生需求,推动需求,反之亦然。钱越多,可能越不够用,资金链可能越紧,因为如果出现通膨,厂商需要更多的资金屯积原材料,发放工资和铺货,而且财务费用也更高(至少名义利率会上升)。
所以,两个因素可能加大了信贷需求:
(1)通货膨胀预期(包括房地产),和(2)赖帐无害的预期。
整个社会在不良资产催收、破产处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的脆弱等于刺激信贷需求,伤害信贷供给。均衡利率会因此而上升。但是,如果政府施加压力,控制利率,那就会加大信贷供求的不平衡。那么,最终的供求平衡只能通过拉关系和贿赂来实现。而且,一部分人(比如,借按揭贷款的家庭、有特权的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使用了便宜的钱,那么,另外的人就只能使用昂贵的钱。
有特权的企业和人因为享受了便宜的钱,那么他们的信贷需求就受到了刺激,这又加大了其他企业和人的资金短缺。在很多情况下,有特权的企业和人会充当资金的二道贩子,从中渔利。比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