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支撑出口走高,大宗商品价格高位继续推高进口。5月份进出口同比增长37.4%,出口同比增长27.9%,进口同比增长51.1%,实现贸易顺差455.4亿美元。5月份出口延续着超预期高增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达国家需求改善拉动;二是印度变异病毒冲击多国,导致全球供给短期出现缺口;三是成本的大幅上升导致出口金额增速显著高于出口产品数量增速。5月份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相关产品进口金额与进口数量增速进一步拉大,使得进口增速持续维持高位。
疫情防控类产品出口增速进一步放缓,需求改善叠加低基数效应下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长保持高位。5月份,全球百人疫苗接种剂次从不到15剂次上升至25剂次,欧美多数发达国家均突破了50剂次,特别是美国接种接近90剂次。在疫苗接种率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疫情相关产品出口显著回落,含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同比下降41.3%,医疗仪器和器械同比下降17.6%,是一年以来首次下降。海外需求改善以及低基数效应,带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增速走高,箱包、玩具、家具和服装等出口同比增长45.5%、68.9%、50.5%和40.0%。占出口主导地位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5.7%和27.0%,增速继续放缓。此外,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的背景下,推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从单一产品来看,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速要高于数量增速:出口手机、家电、钢材数量同比增速分别为-0.8%、15.4%和19.8%,出口金额分别为12.9%、56.5%和77.1%。分区域来看,对欧美出口走弱,主要跟当前欧美疫苗接种率高位导致疫情相关产品大幅下降有关,对美国和欧盟出口同比增速为20.6%和12.6%;短期内日本疫情加剧,对日出口小幅上升,同比增速为5.0%;对东南亚出口小幅波动但仍保持较高增速,同比增速为40.6%;对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如印度和巴西的出口总额同比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同比增速114.1%和87.1%。
短期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推动进口走高的逻辑不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以及运费上升推高相关产品进口额高位:5月末OPEC一揽子原油价格逼近70美元/桶关口;铁矿石Mylpic综合进口矿5月份月度均值较上月大幅上升21.7%。此外海运价格继续走高,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5月份月度均值较上月上升19.8%,5月上旬一度保持在3200点上方,进一步推高了进口。从具体商品来,铁矿石进口数量仅略高于去年同期,但进口额增幅高达102.3%;原油进口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4.6%,但由于去年同期原油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在低基数效应影响下原油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105.1%;大豆进口数量同比仅增长2.4%,进口额同比大幅增长41.9%。分国家来看,低基数效应下对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和东盟进口同比分别大幅增长40.5%、57.7%、33.6%、31.9%和53.8%;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推动对澳大利亚和巴西进口增速进一步提高,同比增速分别为49.3%和49.1%。
进出口短期仍将保持高位,警惕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由于疫情的持续以及疫苗的普及率不同,当前海外供给出现分化趋势:发达国家由于疫苗接种率保持高位,供给和需求加快修复,对我国出口形成一定的挤出;但变异病毒多数制造业大国的蔓延冲击这些国家的供给,供给的缺失导致全球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缺口,所以短期内我国出口仍有支撑;不过进入下半年,随着高基数效应显现,出口增速或将有所回落。从进口来看,需求的快速恢复以及海外大规模宽松政策显现进一步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和货运成本,为此短期在成本推动下进口仍将保持高位。当前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推动了全球的通胀水平:5月份,美国CPI冲高至4.2%,创金融危机后的新高,而且短期内或将进一步上升;季调后的PPI最终需求同比也高达6.1%;5月份欧盟CPI同比增长2%,不过仍为2019年以来的新高,4月份PPI同比增长高达7.6%,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短期内成本型输入给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带来一定的应对带来较大的压力,对此仍需予以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