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全力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经济、能源结构转型,打造向北开放经济带,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闯新路、开新局,谱写出守望相助、绿富同兴的发展新篇章。在建党百年之际,一个绿色、壮丽、开放的内蒙古,正向着新征程奋勇前进。
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5月的内蒙古,绿色从东向西延伸。
大兴安岭残雪未消,兴安杜鹃正傲雪绽放,昔日嘈杂的斧锯声早已被悦耳的鸟鸣声取代。“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兴安岭林区全面禁伐,‘砍树’变‘看树’,换来了生态持续恢复。”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说。
在锡林郭勒盟,2.24亿亩草原正在进行“带薪休假”。每年4月上旬,锡林郭勒草原进入牧草返青期,全盟各地根据牧草返青时间进行不少于30天的休牧,并向实施休牧的牧户发放补贴,牧草通过休养生息得以更好生长。
春风吹过毛乌素沙地,百万亩柠条随风摇曳,泊江海子碧波荡漾,遗鸥、蓑羽鹤等鸟类在水中嬉戏。如今的“候鸟天堂”泊江海子曾一度干涸,当地从2015年开始采取多项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使泊江海子重现生机。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十三五”期间,内蒙古林业建设、草原建设和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盖度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双减少”。
绿色成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作为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着力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兴安岭林区正在进行从“卖木头”到“卖碳汇”的转型。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碳储总量约17.2亿吨,在2015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便开始探索实施碳汇交易,迈出了生态效益转为经济效益的重要步伐。
家住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苏木的牧民特木热,见证了家乡草原“由绿变黄,又由黄返绿”。“十多年前,家里草场比现在小很多,但羊的头数却多了不止一倍。”特木热说,“超载破坏了草原生态,也带不来好收入。”当地政府为牧民科学核定载畜量,并推广更精细、智能的养殖方式。如今,虽然特木热家羊的数量只有以前的1/5,但品质得以提升,收入不降反增。
内蒙古常年开展生态建设,生态的好转为各地群众带来了五彩斑斓的生活,“黄沙沙”变“绿岭岭”“金蛋蛋”的故事,在内蒙古层出不穷。
何团亮的家乡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乡,她与村里人共同植树20余年,将连片的沙山种满锦鸡儿、黄柳。如今生态好转了,当地搞起生态旅游,村民们年收入都达到上万元。何团亮说:“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我的家乡,我们用绿色换来了更好的生活、更广阔的世界。”
绿色转型为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依靠“羊煤土气”的传统资源优势,内蒙古曾连创8年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的奇迹。然而近十年,内蒙古一度面临“一煤独大”、生产粗放、动力不足等发展难题。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的发展天花板,内蒙古加快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走出一条绿色“重生”之路。
大路,是鄂尔多斯市黄河岸边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却因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蝶变。大路工业园区内有80余个煤化工项目,乌黑的煤粉送入生产线,就能生产出如矿泉水般清澈的柴油,或转化为保鲜膜、塑料水杯等产品。
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甲醇……近年来,内蒙古紧跟能源技术革命趋势,加强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建成全国门类齐全的现代煤化工生产基地,“大老粗”的传统产业越发“精细化”。
坐在控制室内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变化,通过手机实时监测井下采煤情况,这是鄂尔多斯市国源矿业龙王沟矿井“95后”矿工刘斌杰的日常。这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目前已实现智能采煤、智能掘进、智能探放水。
这是内蒙古“5G+智慧矿山”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数十万矿工摆脱“黑苦重”的采煤作业,实现“人工挖”到“5G+”的转变。
农牧业也在转型升级,古老草原与崭新时代同步。我国首个以驼乳驼脂为原料的化妆品生产线在阿拉善盟投产,全区草原肉羊、向日葵产业跻身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天赋河套”绿色农畜产品通过电商畅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先河。
数据、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一个个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内蒙古开枝散叶。全国最大“源网荷储”示范项目落地乌兰察布,通辽“火风光储制研”一体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内蒙古首辆氢燃料重卡在包头市下线,首批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乌海市率先投入使用,内蒙古步入绿色能源新时代。
脱胎换骨,向“绿”而行。内蒙古已摆脱传统能源依赖,寻求新的经济动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充满活力的向北开放经济带
悠扬的汽笛声响起,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满洲里口岸,沿着亚欧大陆桥驶向欧洲。满洲里作为中欧班列东部通道的重要口岸,经由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