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维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
海关总署6月7日发布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4.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6%。其中,出口8.04万亿元,同比增长30.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6%;进口6.72万亿元,同比增长25.9%,比2019年同期增长19.2%;贸易顺差1.32万亿元,增加56.2%。5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9%,环比下降0.4%,比2019年同期增长20.8%。
“这次的进出口数据比2019年正常年份同期也有提高,今年的高增长部分很大原因是疫情导致的。受疫情影响,在全球生产和流通仍存问题的情况下,更多的订单转向了中国,而中国正好也处于产能恢复和出口能力进一步加强的过程中。”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我国2021年全年进出口贸易的情况比较乐观,目前,这种高增长的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全年贸易增长率可能达10%左右。
除了进出口数据,5月份的工业、消费、投资等宏观经济数据也将于近期发布。随着基数效应减退,二季度以来,一些经济数据的同比增幅出现回落,但从环比增速、结构优化、新动能成长、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等指标来看,中国经济依然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良好恢复态势。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预计在出口保持韧性和消费向上空间较大的带动下,二季度经济有望延续稳中加固态势,但原材料涨价对需求的抑制作用不容忽视,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长8.4%。
中国获得更多全球市场份额
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UNCTAD)数据显示,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大多数行业的全球生产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突然暴发的新冠疫情,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的基石作用。高水平的出口复原力不仅使中国从疫情中迅速恢复出口,而且还使中国在各种出口部门获得了进一步的收益。2020年期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进一步增加,达到近15%。
从产品类别来看,据海关统计,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实现增长。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78万亿元,同比增长(下同)31.9%,占出口总值的59.5%。同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42万亿元,增长22.4%,占17.6%。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3680.1亿元,增长37.6%。
对此,霍建国告诉第一财经:“现在看来,疫情期间,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呈现了一定的刚性,也就是说需求比较旺盛。机电产品的出口上升,说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经出现了困局,因为不同地区疫情发展差异性比较大,有些地区率先复苏,对机电产品和其他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也有所恢复。此时,我们发挥了机电产品出口方面的原有优势,巩固市场,扩大了出口。”
从出口格局来看,我国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等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据海关统计,前5个月,东盟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19万亿元,增长29.2%。欧盟、美国、日本则依次为我国第二、三、四大贸易伙伴。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4.36万亿元,增长27.4%。
霍建国分析称,东盟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主要是中国和东盟的贸易投资关系比较紧密,再加上自贸区建设的进展顺利,巩固了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对于美欧市场来说,一方面,疫情冲击下,部分商品的正常生产供应遭到了破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订单会转向中国。另一方面,由于疫情消退以及疫苗普及,欧美的经济也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苗头,不同行业正常的生产在分阶段地恢复。“恢复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需求,比如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会上升。”霍建国说。
从趋势而言,接下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高增长态势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现在二季度接近结束,三季度也不会有问题。但是会存在一种数据逐季度回落的可能。”霍建国对第一财经表示,“因为国外生产活动正在恢复,会减少一些刚性需求。我国现在1~5月份的进出口数据恰恰也反映了这一点,从2月份到5月份,已出现了逐月回落的态势,这个改变更多会取决于全球疫情的变化。”
霍建国认为,我国全年的进出口贸易可以保持一定的增长态势,即使出现了逐季度回落的情况,由于今年上半年的基数比较高,在下半年平衡后,全年贸易增速有望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经济复苏平衡性待增强
再来看宏观层面。从先行指标看,继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掉头向下后,5月份PMI再度回落,但降幅明显收窄,仍位于荣枯线之上,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平稳扩张态势。
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当前经济修复动能中,出口和房地产依然是主要动力,制造业、基建投资温和复苏,消费修复速度放缓,经济恢复平衡性亟待增强。
统计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3%,较3月回落2个百分点,且环比增速低于疫前同期水平,显示消费走弱。
与此同时,内需的修复仍不平衡、不充分。从结构上看,消费“K”型分化明显,商品、服务及区域消费修复节奏不尽相同,其中,商品消费恢复快于服务消费,而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