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4月27-28日议息会议纪要近期正式公布。
会议纪要重申将继续以近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支持经济,但也表示“如美国经济继续朝着美联储的目标快速发展,那么在未来某次会议上开始讨论调整购债步伐是合适的。”
这一表态是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是美联储给出了调整货币政策的情景和条件。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摆脱疫情影响,重回增长轨道,上述情景成真的时间可能比我们预想来得更早。
1、美联储试探的讯号
为稳定市场预期,美联储不断公开表态称,会保持货币政策较长时间不变。
今年3月17日,美联储发布的联储基准利率预测点状图显示,2021年全年,美联储不会加息,2022年也只有少部分人预测会加息,美联储基准利率可能要到2023年才会上升。
因此,目前有广泛预期认为,美联储可能会较长时间保持宽松政策立场不变。
但是,事实上,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来就不是僵化不变的,它会随经济形势和市场调整而变化。
美联储4月议息会议纪要发出的政策信号和今年5月3日美国财长耶伦的表态是一致的。
耶伦在接受美国《大西洋月刊》采访时曾透露,“为了保证经济不会过热,利率可能不得不一定程度上升。”这一言论引发市场动荡。为安抚市场情绪,耶伦立即改口,称她并不是在预测加息,也不是在建议加息,“我是美联储独立性的坚定信徒。”言外之意是,她仅表达个人观点,美联储会按照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加息与否。
但无论如何,耶伦的上述表态都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从财政的角度看,美联储超宽松货币政策立场面临调整的压力。
2、“超宽松”正在失去实施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让美联储货币政策从“宽松”到“超级宽松”,然而,随着疫情的逐步稳定,美国经济的反弹,这种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正在失去实施条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大面积失控。当年3月初,美联储意外宣布紧急调降联邦基金利率50个基点至1%-1.25%区间。3月中旬,美联储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1个百分点至0-0.25%之间。同期,美联储启动总额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计划,其中包括5000亿美元的国债和20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随后不久,美联储又宣布取消量化宽松限额,按照“实际需要”购买资产,开启了事实上的无限量化宽松操作。上述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从2020年3月11日的4.3万亿美元,猛增至2021年5月19日的7.92万亿美元。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压制作用正在降低。
美国接种一针以上新冠疫苗的人口比例已经超过50%,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不断降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最新发布的防控指引,已经允许完整接种疫苗的人在多数公开场合不戴口罩。
29个州的非关键性商业已重新开放,22个州撤销了戴口罩规定。
今年一季度美国GDP折合成年率增长6.4%,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美国《华尔街日报》今年5月20日报道称,由于美国经济形势在好转,失业人数在下降,3/4以上由共和党控制的州正在考虑停止给民众每个月300美元的失业补助。
那么,未来决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决定性变量是什么呢?
仍然是美国的经济走势。
只要确定美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美联储就有必要收紧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在防止经济过热的同时,为未来推出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创造政策空间。
3、美国经济会陷入滞胀吗?
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会陷入滞胀。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美国经济虽然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疫苗的快速接种,疫情对美国经济压制作用将逐步消失,美国经济将重拾增长步伐。
美国国内通胀水平年内将呈现一个冲高回落的过程,滞胀发生的可能性较低。
目前,美国通胀水平虽然快速上涨,但可能是暂时性的。
美国CPI是从今年3月份出现明显上涨。
2月份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1.7%,3月份上涨2.6%,4月份,美国CPI同比上涨4.2%,为2008年以来最大增速。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涨幅为0.9%,为1981年以来最快增速。上述物价水平从整体绝对量上的确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
但是必须看到,从时间上看,其相比较的基础是2020年疫情时期较低的物价水平,如果与2019年相比较,涨幅就不会有这么大。
再从结构上看,美国3月份CPI同比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5%,能源价格上涨13.2%,除食品和能源以外价格上涨1.6%。4月份CPI同比上涨4.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4%,能源价格上涨25.1%,除食品和能源以外价格上涨3%,在这其中,二手车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为21%。可见,3至4月推动美国CPI上涨的主要动力是能源和车价。
能源价格除了由供需状况决定,市场预期和情绪也是重要决定因素。
国际能源署2021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总量为9970万桶,供给总量为每日1.005亿桶;2020年全球每日石油需求总量为9100万桶,供给总量为每日9390万桶,供给均大于需求。
能源价格上涨显然不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经济复苏带来的能源需求增加的一致性预期才是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