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全球通胀环境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全球疫情落差、经济修复不均衡导致的供需错配。由于发展中经济体往往是工业原材料和中间品的主要生产国,疫情的不平衡将带来全球层面的供需缺口,除此之外,次贷危机后原材料生产领域长期产能过剩导致投资不足也约束了基础工业品的产量弹性。全球疫情发展、经济修复不均衡。另外,2021年是全球低碳转型的里程碑,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在低碳领域的步伐将明显加快。
除了前述供给侧的因素之外,疫情后全球流动性投放史无前例、海外主要央行扩表幅度远大于次贷危机之后,海外需求较为强劲。回到国内,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长动能不弱,存在结构性供需缺口。长周期看,通胀或许在人口老龄化加深、贫富差距加大的因素影响下中枢下行,但疫情后的流动性过剩和供求错位将引起中期通胀中枢的上行。总体而言,疫情前全球金融问题的后遗症叠加疫情后的全球复苏不均衡,我们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多,因此,结构性改革,打造内循环的广阔空间也就更为重要。
在岸、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双双逼近6.3的关卡,这一轮人民币走强,与2018有什么区别?是否会突破6.2?人民币走高能否对冲输入性通胀?世界各国疫情落差所带来的供需缺口如何解决?全球产业链格局有可能重塑吗?国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已经产生分化?消化大宗商品需求的地产、基建投资未来走势如何?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信证券FICC首席分析师明明
明明的主要观点:我国出口高速增长推动人民币升值趋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将突破6.2区间;由于供给方不同,汇率升值对大宗商品通胀影响不大;疫情落差或将在一定时期内重塑全球产业链,未来应进一步思考如何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大宗商品供需差异较大,已出现分化;消化大宗商品的地产投资仍属于偏强水平;货币政策体现结构化特征,定向贷款等工具将更加有效;长端国债利率破“3”可能性不大,更多取决于经济基本面走向;美股主要支撑指数集中度高,不排除高估值资产面临较大调整。
第一财经:明明老师好,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我们看到近期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强,无论是在岸还是离岸人民币双双逼近6.3的关卡,怎么来看这次的走强跟2018年的区别?
我国出口高速增长推动人民币升值趋势
明明:那么今年以来其实进入了一个疫情后的环境。那么具体到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升值,一方面由美元总体偏疲弱的一个外因,那么内因来说,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出口的高速增长。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增速是很高的,我没有记错的话,上个月我们还是维持了一个30%以上的增速,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增速。那么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你的出口好,那么对于你的本币都是有升值的趋势,所以我觉得这是这一轮升值的一个原因。
第一财经:怎么来看未来的趋势,现在已经有评论说可能会到6.2区间了。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或将突破6.2区间
明明:我觉得有可能会到6.2,当然这里边一个也要看未来美元的走势。因为现在美国经济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包括它现在疫苗的进展,包括拜登政府的进一步的财政和货币的刺激,可能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当然对于从国内刚才我们提到从内生的因素来看,对于中国整个现在出口产业链的复苏和持续性我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未来升值可能还有一定的空间,总体来说人民币可能会维持在一个偏强的位置上下波动这么一个趋势。
第一财经:这次的人民币走高,能否对冲输入性通胀的问题?
供给方不同汇率升值对大宗商品通胀影响不大
明明:实际上比较复杂。首先如果我们从这个原理上来说,本币升值,那么对于你的进口价格它是有一个对冲的作用的。但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它非常复杂,因为不同的大宗商品它的主要的供给是不一样的。那么近期大家可能比较关注的像黑色系的钢铁、煤炭,这些我们一般把它叫做人民币计价为主的大宗商品,它主要的生产和消费都是在国内。对于这种商品来说,我们可能更多还是像国常会议提到的,保证供给、稳定价格可能更重要,那么你汇率升值对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第一财经:您之前也提到了现在所面临的通胀的问题,是目前全球各国的免疫落差所带来的通胀,能具体给我们解释一下吗?它跟以往我们所面临的通胀不一样?
疫情落差或将在一定时期内重塑全球产业链
明明:首先经济的任何的价格和供给的均衡都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那么疫情它这个变量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看需求端,那么我们知道在去年全球疫情对于需求有很大的扰动,因为大家都居家隔离了。你肯定需求受到影响,你没有办法出行,没有办法做很多消费,需求会有影响。但是疫情对于消费的需求的影响,它可能是短暂的,但是在供给端的影响,它可能就是一个至少是一个中期或者是长期的影响。比如说汽车、手机这种商品,它可能都有一个漫长的产业链,所以刚才你也提到我把它叫做疫情的落差。特别是最近大家可能比较关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疫情可能还在发酵当中,那么这些国家它本身也是一些生产型的国家。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些国家它还在受疫情的扰动,但是需求已经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