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安都市圈的获批,西安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之后,西安人口达1295.29万的消息一度成为当地资本市场最热门的话题。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少淘金的机会,缺少的只是发现机会的眼睛,过去的10年,西安人口增加448.51万人,这足以说明西安是只潜力股。”陕西某房地产企业副总裁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随着西安都市圈的获批,西安将会是一座“机遇”之城。
事实上,对于西安的信心不仅来自资本市场,5月12日,西安市市长李明远在出席2021年西安市产业投资合作年会上讲话时也坚信,西安发展前景可期、机遇无限,投资西安就是抢占先机。
超千万人口赋能
西安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比2010年增加448.51万人,增长52.97%,占全陕西省人口比重32.77%。
如果用“山为脊梁、水为魂”来体现一个城市的品质与环境,那么西安一定是那个最为标准的答案,不仅有“八水绕长安”的灵气,还有秦岭山脉的大气磅礴。
或许正是因为西安宜居,近10年来,西安的人口一直是稳步增长。2021年5月19日,陕西省政府召开发布会,通报全省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经普查,陕西省常住人口3952.9万人。其中,西安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比2010年增加448.51万人,增长52.97%,占全陕西省人口比重32.77%。
“人口的聚集程度越高,说明劳动力越充足,消费能力就越强。”西北某高校教授张博向记者表示,西安人口之所以能够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源于西安托管了西咸新区以及其快速发展,对周边城市形成了虹吸效应。
张博表示,以甘肃省庆阳市为例,其距离甘肃省会兰州约600公里,但距离西安仅260公里,且在2020年底,庆阳与西安开通高铁,1小时即可到达。据庆阳当地官方部门统计,2020年至今,庆阳已经有数万人流向西安。
“人口是城市竞争力的体现,城市品质越高,就越能产生虹吸效应。”张博认为,西安不管是从城市配套建设,还是从教育资源来说,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年轻人正在从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入,这也是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的体现。
也正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西安的房价连续上涨。根据中指研究院西安分院提供的数据,2020年,西安商品房销售面积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仅少于成都和武汉,并且商品住房价格至今连续上涨59个月,因此,成为督导重点。
据了解,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截至目前,西安连续发布四项政策,从完善房地联动机制、加强住房交易管理、严格住房金融监管、整治规范市场秩序、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夯实调控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的确人口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但是超千万人口的赋能不仅仅是对房地产有影响,同时也对各行各业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西安市一位受访政府官员向记者表示,人口增长说白了就是城市发展的体现。人口超千万对城市而言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因此,未来西安不仅要抓住人口红利带来的消费利好,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城市配套,如解决入学、医疗、就业等问题。
都市圈带来“机遇”
《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由陕西省发改委会同西安市发改委等相关市区编制完成,其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杨凌区等多个市区,并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
在人口超千万规模的背后,是西安快速发展的印证。近年来,西安不仅成功托管了西咸新区,还连续两年被国家发改委点名“支持西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2021年2月,陕西省发改委明确了“西安都市圈”范围和边界;5月初,陕西省发改委公布了《2021年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包括协同城市群、培育都市圈等。
事实上,关于西安都市圈的规划一直都有,只不过是此次更加具体,更加明晰。据了解,《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经由陕西省发改委会同西安市发改委等相关市区编制完成,其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杨凌区等多个市区,并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
所谓“一核”即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即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三区”则是指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是指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其实,长期以来西安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一直都被视为是西部‘桥头堡’。”张博表示,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曾经强调要“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西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领导干部队伍的布局上也得以体现。
“以西安市为例,近年来西安市的市委书记均由外省引入,而且算得上是精挑细选。”张博表示,2019年2月,时任西安市委书记的王永康远赴黑龙江,担任省委常委、副省长之职以后,西安市委书记长期悬而未决,半年之后才迎来了王浩履职西安市委书记。公开资料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