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国内外经验借鉴
时间:2021-05-3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一、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绿色技术概念首先由E.Brawn和D.Wield于1994年提出,认为绿色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的技术、工艺或产品的总称。随后,绿色技术的理念被引入中国,绿色金融也逐渐得到发展。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工具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指明了方向。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对全球的一种大国担当和责任宣誓。

这一宣誓意味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也使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工具促进碳减排、助力碳中和的价值得到凸显,加速推进了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程,到“十四五”末,一个交易额有望超千亿的全球最大碳市场将在中国建成。

而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驱动和重要保障,绿色技术创新成果与转化效率决定了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早晚。当前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主要现状与问题如下:

第一,创新不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0年4月数据显示,绿色技术领域国际专利申请包括绿色能源、节能技术、绿色交通以及核能发电等四个领域,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是:

一,绿色技术国际专利申请在2019年几乎零增长,其研究表示这很大程度上主要受制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链条不顺畅;

二,绿色技术领域国际专利申请首次提交高度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76%以上的PCT绿色专利申请来自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和韩国等五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的国家或地区中除了中国和韩国,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申请有所下降。

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绿色技术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绿色专业人才缺乏,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技术研发动力不足,三是绿色技术的界定、标准化和认证亟待完善,四是在以绿色专利为代表的绿色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地方协同、国际合作等方面,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工作链条尚未形成,相关工作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尤其是针对那些真正的高价值绿色专利,国内亟须能够使技术快速落地的市场化转化机制,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和绿色技术转移转化推进机制。

第二,资金瓶颈。目前,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市场融资难融资贵的挑战。科技转化资金缺位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投融资渠道缺位,缺少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绿色技术投融资渠道,原因之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原因之三是绿色技术缺乏价值评估的技术支撑体系,从而影响金融孵化和技术转化效率。

第三,研发孤岛。同发达国家一样,我国也存在着科研体系和产业体系相互独立、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的现象,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创新链上的突出瓶颈,制约着我国的绿色科技转型。我国因缺乏畅顺的产学研资政协同创新机制、高效的创新/投融信息化共享/沟通平台和活力的创新创业投融孵化+产业化生态,导致研究与实践无法实现统一。

第四,人才匮乏。就专业人才与教育而言,中国高校对知识产权运营等领域的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国家没有设立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没有设立相关专业,也没有制定足够的产业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绿色技术交易与转化的发展。

二、解决绿色技术创新与转化发展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要保持预期增长,中国创新与转化势在必行。当下,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期,过去30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GDP计算),然而目前经济增长正在放缓,当下人口老龄化加剧,劳动力红利不再,中国三部门负债率高企,投资速度和投资收益率都在下降,未来中国唯有依靠科技才能让经济再次腾飞。而研究表明,中国政府对科研创新大力投入但尚未取得应有成效,创新存在盲目化、形式化、孤立化等问题,因而,解决科技创新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创新与产业化的有效衔接,形成创新与产业化的反馈机制以引导有效创新,并辅以全生命周期赋能科技创新和转化是当前要实现经济快速转型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绿色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而绿色技术是绿色发展的基础核心,资金瓶颈却是困扰绿色技术发展的重要挑战。目前,中国绿色技术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专利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对知识产权创新投资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缺少绿色技术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投资者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缺乏绿色技术投融资的渠道和聚合中心;二是绿色专业人才和知识产权运营人才严重缺乏;三是补贴与激励机制尚不健全,绿色知识产权及绿色技术研发动力不足;四是绿色技术的界定、标准化建设和认证体系亟待完善;五是在以绿色专利为代表的绿色知识产权创造、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