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23日,“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在京举行,期货日报记者全程参与会议。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行业发展问题汇聚于此,国内外官员和学者进行了直面回答。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成为国内外官员和学者看好的重要领域。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表示,当前,服务我国总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需要,补齐经济发展方式短板,发展绿色金融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是迫切需要长抓不懈的主攻方向。
[1]数字货币——澄清误解
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作为第一位演讲者,澄清了国内外关于数字货币的三个误解:一是中国的数字货币要替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上支付货币的地位;二是把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密切挂钩;三是DECP和e-CNY想取代现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
周小川表示,数字人民币设计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取代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国际上支付货币的地位;数字货币有助于提高人民币的地位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但人民币国际化更多是取决于体制、政策上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改革开放的进展,而不是取决于技术上的因素;数字人民币不是想取代第三方支付,人民银行推动的DECP和e-CNY是想取代现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也是一种妄议,DECP是一种双层系统,由商业银行、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
周小川在提到资本市场时说,如果说大家希望降低交易成本的话,可能更多地是减少印花税,印花税比技术成本可能更受关注。
周小川表示,中国未来改革开放的力度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大,还会做出更鲜明的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就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提出三点政策建议:一是要强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协调配合,继续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靶向调控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按照资产来评估,全球十大银行我们有四个。我们四大银行的股价特别稳定,不管大风大浪我们岿然不动。所以,随着业务、经济的发展更加数字化以后,我们希望看到四大行的估值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总体来讲,我们最大的金融机构应该是很安全的。”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在谈到金融和股市风险时说。
[2]绿色金融——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
期货日报记者梳理与会嘉宾两天的全部发言发现,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成为国内外官员、专家看好的重要领域。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金融领域最近讨论得如火如荼,每一场研讨会基本上都有人提到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这些概念。应对气候变化会大大拓展金融长期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指出,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全球每年需要投资1.6万亿至3.8万亿美元,对金融行业可以说是一片巨大的蓝海。未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都将迎来巨大发展契机。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倒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催生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来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肖远企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将会为金融行业创造难以想象的比较空间,或将大幅外移金融生产可能性曲线点,扩大金融长期增长的最大可能性边界。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就助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问题分享了他的看法。
刘连舸认为,绿色经济是引擎,绿色经济的规模到2025年将在12万亿元左右。绿色经济数字贸易包括跨境电商领域,对银行来说也需要不断跟进。现在各家银行都在强调加大供应链金融,这确实也是银行自身的需要。银行今日之竞争已经到了过度竞争的阶段,大企业、好企业已经被大家瓜分完毕了。“那么从普惠金融开始一直到供应链金融等,包括我们现在打造绿色金融,实际上我个人理解也是在为金融未来发展寻找新的动力。”刘连舸说。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表示,当前,服务我国总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需要,补齐经济发展方式短板,发展绿色金融和建设有利于推动实体经济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是迫切需要长抓不懈的主攻方向。2020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金融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碳价格发现,逐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政策激励、产品和市场体系、国际合作等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建设。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碳领域投资规模在70万亿—140万亿元,发展前景广阔。
“我们必须实现能源转型来应对气侯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现在是一个巨大的商机,通过投资做善事、做激动人心的事情,这的确是一个黄金时代,确实是让年轻人投身于这个领域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确实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Spence说。
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GARP)总裁里奇·阿波斯多利克也表示,气候变化是全球最广泛的话题。实现碳中和与减少碳排放这一目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