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摘要
5月27日上午,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与美贸易代表戴琦(KatherineTai)通话,双方认为发展双边贸易非常重要,并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同意继续保持沟通。戴琦在5月5日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将在近期与中国官员接触,评估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情况,评估结果将影响美国对华征收关税的态度。中美经贸谈判再度成为焦点之际,本篇报告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扩大贸易”部分的现阶段进展,进行了量化考察。主要结论包括:
第一,2020年新冠疫情对中国完成进口扩大目标产生了较大拖累。2020年按中国进口统计口径,中国自美进口量完成目标的58%。两年累计进度来看,根据2017年各月进口比例衡量月度所应达到的进口目标,截至2021年4月底已完成目标的62%。
扩大自美进口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在进口目标完成度上,农产品>制成品>能源品。截至2021年4月底,农产品进口已完成两年总目标的50.4%,制成品和能源品则分别完成38.9%和23.5%。能源品进口完成度低并非扩大进口的速度慢,而是与目标增量较高有关(能源品的两年目标新增量达到了2017年的7.7倍)。二是,在完成进口目标的过程中,体现出“清单产品的替代效应”。清单产品在中国自美进口额中占比从2017年的71%左右上升到2020年的74%左右。
第二,“协议”以来,中国在扩大自美进口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结构特征。1、“协议”使得中国进口美国农产品和能源品的比重有效提升,但进口美国制成品的比重仍处于下行通道。2、自美进口农产品快速增长,但并未明显挤出从其它国家进口的规模。3、2020年疫情对中国制成品进口的影响较大,主要是受到航空器等运输设备的拖累。4、2020年我国自美进口能源的比重大幅提升,但进口金额受到油价下行的拖累。
第三,我们认为,今年完成协议规定的两年进口目标难度过高,而积极完成2021年的目标更为可行。若按恒定速度增加每月进口,并按时完成2021年的进口目标(从而两年目标完成度达到81%),则需要每月将清单产品进口增加9%。
此时全年自美进口额两年复合增速达到45.3%,与2020年四季度时的增速水平差异较为可控,对中国整体进口增速的影响也相对温和。不过,航空器领域仍将对协议完成造成较大拖累;原油进口量在去年低油价背景下大幅增长之后,也可能后继乏力。从而制成品和能源品完成进口目标,依然面临比农产品更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