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工作落实到各区域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包括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但不同发展程度、资源禀赋的地区也表现出了独有的特性。
5月18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金贤东介绍,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全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有望在第四季度发布,各省份则需要上报地方的碳达峰方案。
目前,有省市陆续向外披露已启动或正在编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介绍了其中一些思路。总体而言,碳达峰工作落实到各区域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包括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但不同发展程度、资源禀赋的地区也表现出了独有的特性。
从不同的省市的低碳发展思路中,可以一定程度窥见当前面临的形势,同时也能前瞻全国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点。
仅少数省份提出“十四五”实现碳达峰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今年发布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条件迥异,国家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产业布局也有很大差别。应根据各自特点,实现差别化和包容式低碳转型。
低碳研究人士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在全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背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需要先行一步,为其他地区发展腾挪出一些排放空间。
从目前各省披露的情况来看,多个省份都曾表态力争在全国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但在时间表的制定上较为审慎,仅上海、北京、广东、海南等地曾表示在2025年前争取实现达峰。
四川省此前提出,成都、广元等已经作出承诺的地区要锚定目标推进达峰,攀枝花、眉山等具备条件的地区要加快达峰,多数城市应于2029年及之前达峰。
宁夏近日对外透露,已启动《自治区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方案》编制工作,自治区开展了全区碳排放峰值研究,分析研判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工业,尤其是化工、钢铁、有色和建材行业,提出在节能情景下宁夏碳排放总量2029年达峰的建议。
能源基金会近日披露了一项较为乐观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实现碳达峰,包括北京、上海、江苏等,它们的碳排放量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另外占据全国碳排放总量约40%的10个省市有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碳达峰,包括广东、浙江、重庆等;另有7个省市的碳排放还在继续增长,占排放总量约20%,包括内蒙古、宁夏等。
研究团队成员、能源基金会低碳城市项目主任王志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一研究是基于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的能源统计数据,构建各省的库兹涅茨曲线后做出的判断,与地方政府的排放计算口径、研究支撑或有差异。
无论当前的形势如何,在研究人士看来,“十四五”期间需要有相当比重的地区实现碳达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近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有全局观念,要有紧迫感。“十四五”期间,中国70%-75%的地区碳排放要能够实现达峰,各地不能把“宝”押在最后几年,那样“十五五”的压力太大了。
低碳转型势在必行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曾指出碳中和路径的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2030年之前,主要任务是降低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煤炭消费,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
构建低碳能源体系,也是各地碳达峰工作首要的重点。
5月19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介绍,目前上海正在抓紧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将重点在五个方面用力,包括: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此外,上海副市长陈寅不久前在提及碳达峰行动方案时表示,要把整个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机衔接起来。
而对于一些省份而言,今年中央及部委频频强调严控“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项工作将成为实现碳达峰的一大关键。
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近日介绍,将继续探索在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碳排放评价,结合国家和自治区目前碳排放管控措施,评估现行管控措施与预期目标间的差距,明确新建项目准入要求,制定高碳排放项目的环境准入清单。
5月21日,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快构建低碳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高效行业,推动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节能减碳技术改造,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一个背景是,5月13日,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对今年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省区进行谈话提醒,其中就包括了宁夏和浙江。
王志高向记者表示,如果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一个高质量的碳达峰,具体包括:峰值不能太高,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