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或继续面临调整压力
周五(5月21日),国内商品期市收盘涨跌不一,黑色系多数下跌,动力煤跌逾9%逼近跌停,焦煤跌逾5%,焦炭跌逾4%;基本金属多数下跌,沪镍跌逾3%;贵金属全线下跌,沪银跌逾1%;能化品表现分化,20号胶涨逾4%,橡胶涨逾3%,苯乙烯跌逾4%,PVC跌逾3%;农产品表现分化,苹果、红枣涨停,郑棉涨逾3%,菜籽跌近4%,棕榈油跌逾3%。
黑色建材:市场情绪悲观,黑色系持续大跌。国常会连续第二周聚焦大宗商品价格问题,重点关注钢材、煤炭等商品,并提出了具体的保供稳价调节措施,同时加强监管打击投机需求,市场情绪转向悲观,黑色系持续大跌。基本面上看,上周钢材产量小幅回升,但表需走弱,库存去化速度放缓;往后看,即将进入高温多雨季节,下游施工放缓,实际需求逐渐走弱,而环保限产有所松动,钢材产量持续回升,供需基本面转向宽松。总的来看,黑色系经过连续大幅大跌,极端情绪释放后,存在阶段性反弹的可能,但宏观情绪转弱、政策调控风险升温,中期走势很难乐观。
基本金属:宏观和基本面转弱,金属或继续回调。国内经济复苏节奏放缓,国常会部署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同时,美联储会议纪要表示未来将开始讨论缩表,宏观情绪转弱,打压金属价格。基本面上来看,疫情对南美矿区仍有阶段性的影响,但国内将加强保供措施,供给端的影响或弱化,同时,价格持续走高,下游消费需求本就不强,淡季来临或将使得需求进一步走弱,供需两弱格局下,金属短期或继续面临调整压力。贵金属方面:
美联储会议纪要显示,部分委员支持在未来某个时间开始讨论缩表,黄金短线承压回落,不过,美国通胀加速回升,实际利率走低对黄金具有较强的支撑,同时,美元趋势性走弱,黄金仍具有较强的配置价值,建议继续持有黄金多头。
能源化工:多空因素交织,原油或高位震荡。一是,伊核协议谈判取得进展,西方有望解除对伊朗的制裁;二是,EIA库存数据显示,美国最近一周原油库存增加132万桶;三是,南亚地区疫情恶化冲击原油需求;四是,高通胀引发政策收紧预期打击市场情绪。
总的来看,原油短期面临较多不利因素,进一步上涨的动力不足。与此同时,欧美经济持续复苏,增加原油需求,油价大跌的空间有限。因此,在多空因素交织之下,原油或高位震荡运行。
农产品方面:供给压力增大叠加需求不佳,豆粕上行有压力。美国天气良好,大豆种植率好于市场预期,阿根廷大豆收割进度快于预期,叠加宏观情绪走弱,美豆高位回落拖累国内豆系价格。国内方面,美豆进口成本高企,叠加辽宁地区暴发疫情,部分油厂停机,短期内对豆粕价格有支撑。不过,近期猪价下跌较快,猪粮比快速回落,养殖利润快速收缩,导致养殖户补栏热情不高,加上饲料配方调整的影响,豆粕需求或难持续改善。同时近期存在大豆集中到港的压力,豆粕短期上涨压力偏大。
二、宏观消息面——国内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等。会议要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建设高水平技术交易市场,加大金融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支持。要围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完善分类补偿制度,加强补偿政策协同联动,统筹各渠道补偿资金,实施综合性补偿,促进对生态环境整体保护。
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金融领域重点工作。会议要求,金融系统要坚持大局意识,坚持稳字当头,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把握好度,不搞急转弯。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国务院金融委要求,坚决防控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加强金融风险全方位扫描预警,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着力降低信用风险,强化平台企业金融活动监管,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要维护股、债、汇市场平稳运行,严厉打击证券违法行为,严惩金融违法犯罪活动。要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有效应对输入性通胀,加强预期管理,强化市场监管,做好应对预案和政策储备。
央行副行长李波: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加杠杆行为、债务及金融周期的监测;针对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债券市场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
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008亿元,同比增长25.5%;税收收入67450亿元,增长27.1%;印花税收入1600亿元,增长49.6%,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025亿元,增长57.9%。同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6396亿元,增长3.8%。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主任刘金云表示,前4个月直达资金执行情况良好,超过90%直达资金已下达基层和使用单位。2.8万亿元中,中央财政已下达2.579万亿元,下达比例92.1%;省级财政分配下达2.362万亿元,达到中央财政下达的91.6%。
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1-4月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