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如何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破除养老领域痛点难点?“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成为国家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提质扩容的重要抓手,促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速走到台前。
中交(肇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烽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应寻求新型的多元化、复合化治理手段解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促进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养老转型,推动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数据”的智慧养老方案,从健康、生活、文化、安全等方面解决居家养老问题。
推动智慧养老
打造养老服务新趋势
“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应对人口老龄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统筹谋划、系统施策。
“十四五”规划将“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单设一章节,提出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张烽表示,目前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占比分别约为96%、1%和3%。其中占比最大的是居家养老,这种以家庭为载体的养老方式不仅可以使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也更符合我国文化情感和生活习惯,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成为大势所趋。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日前表示,未来将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多样化水平;优化机构养老,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推动医养康养结合,尽可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失能照护刚需。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各地开展智慧城市及未来社区建设,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健康社区、拓展老年人养老服务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成为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重点。
具体来看,智慧养老的主流方式是以社区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连接起各服务机构的居家智慧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社区以行政管理事务为主、居民服务欠缺的现状,贴近了社区与政府、企业、家庭的关系,打造了社区居民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民心工程,开辟了社区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的渠道,为智慧城市管理增添了新的活力。
填平“数字鸿沟”
促进居家养老产业升级
随着物联网、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防走失智能手环、智能护理床、情感陪护机器人等智能养老产品百花齐放,但如何填平“数字鸿沟”,使老年人真正便捷地享受智慧养老,仍亟待破题。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要抓住“养老服务”这个核心,填平智慧养老中的“数字鸿沟”,在摸清老年人真实养老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如今,不少养老机构和企业都在打造类似平台,但碎片化的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成为一座座数据“孤岛”,没能让这些数据释放出最大价值。他认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急需对碎片化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
“数据集成对科学决策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老龄产业方向博士后郑志刚表示,发展智慧养老,可以通过数据和信息打破机构之间的边界,把各类社会组织、企业及养老机构整合形成新的组织,并通过网络实现社会组织、社会机能的协同。
智慧养老,数据先行。无论是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城市智能化建设,打破“数据桎梏”的这一举措,将成为疏通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渠道,为填平智慧养老的“数字鸿沟”指明了现实路径。
“一直以来,建设‘数字中国’‘健康中国’都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作为中交大湾区人居力作,中交·滨湖雅郡通过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深度分析老年人需求,整合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升级,弥补了传统养老方式存在的不足。同时率先运用‘BIM+IOT’和BOS技术将数字健康和养老服务融入社区生活,致力于率先打造国内数字化健康管理住宅社区。”张烽对记者表示。
开展模式创新
实现闭环生态联动
让老年人健康、安全的安度晚年是每个家庭的愿望,也是企业助力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在运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中交集团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四大需求:健康、生活、文化和安全,在全国率先实现医院、社区、物业、商圈、出行等各项社会资源的联动,打造了闭环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