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为人知的是,今天的大庆早已从“一油独大”过渡到“油气并举”,2020年10月,大庆油田天然气日销量首次跃上千万立方米台阶,天然气业务的战略地位已不容小觑。
一路向北,火车驶入黑龙江省内。经过松花江铁路大桥不久后,窗外景色愈发开阔,野鸭在北大荒的芦苇荡中从容游过。随着火车继续前进,一排排磕头机渐次进入视野。
这里是大庆,中国最知名的油城,“共和国油脉脊梁”。
新中国“一五”计划结束时,“中国贫油”的论调甚嚣尘上。直至1963年,大庆油田的量化生产彻底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截至2020年末,大庆油田已累计产油24.3亿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然而,在经过60余年的高速运转后,大庆油田开始面临严峻挑战。2016年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实地走访大庆油田。彼时,国际油价已跌至冰点,大庆油田经营压力巨大。与此同时,与“石油经济”绑定的大庆,城市经济亦不断触底。
2021年,记者再次来到大庆油田实地走访。此刻的大庆油田已经有了应对低油价的底气,在挑战中找到了“破局”新机。如今,大庆油田定下的发展目标也颇具“野心”:2035年,大庆油气产量当量保持4500万吨以上;到2060年大庆油田开发百年之际,油气产量当量仍保持4000万吨以上。
年油气产量当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这意味着世界级水平。年过“花甲”,大庆油田何以“破局”?
英雄城市
“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1966年10月,铁人王进喜在北京开会期间,给一位年轻人题写了“五讲”一段话。如今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内,铁人的笔迹仍常常引得观者驻足。当人们讨论大庆的时候,也无法跳过这座城市的历史,尤其是大庆油田在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
时间回到1959年,新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进程过半,中国初步建立的工业体系亟待石油“输血”。飞机停飞、坦克停摆,石油“卡脖子”困境愈发凸显。当时朱德曾说:“没有油,坦克、大炮还不如打狗棍。”
同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上一份大礼,大庆的名字由此而来。
1960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提交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大庆石油会战正式拉开序幕。3月25日,王进喜带领的1205钻井队抵达萨尔图车站。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仅用3年时间就拿下了这片面积达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
随着大庆油田进入量产阶段,中国彻底摘下了“贫油”的帽子。1963年12月3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告,中国石油基本实现自给。这一年,大庆油田形成年产原油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51.3%。
多年以来,大庆油田创造了多个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这一数字保持了27年;年产原油4000万吨以上,这一数字保持了12年;至今,大庆油气产量当量一直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
然而,随着开采年限渐长,石油开采难度和边际成本也在提高。2015年,美国宣布放开石油出口,中东也开足马力加大采油,致使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生转换。与此同时,作为石油替代品的页岩气,在开发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挤压了石油的市场空间。随着国际油价跌至冰点,大庆油田一度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
石油量价双降,也撼动了大庆这座城市的经济命脉。2015年,大庆市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GDP总值2983亿元,同比下降2.3%,低于预期3.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实现241.6亿元,同比下降5.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554.1亿元,同比下降39.7%。
刀刃向内
困境之中,唯有正视问题。
“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这是铁人王进喜“五讲”中的另一句话。2015年,大庆油田带着“刀刃向内”的勇气,把握“市场化”发展主线,正式启动国企改革。
改革面临的矛盾十分错综复杂,国企改革面临的所有痛点几乎都在大庆油田上有切实体现。2015年,大庆油田开展了扩大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并设定“四步走”改革时间表。
围绕机构改革,大庆油田加快推进“瘦身”计划。改革后,机关机构减少35个,减幅56.5%;管理人员编制减少483人,减幅31.5%。与此同时,大庆油田也针对管理层级多的业务实施扁平化改革,先后在11家单位实施改革,撤销处级单位9个、二级单位(成员单位)机关部门41个、大队级单位37个、小队级单位443个。
社会职能的划归与剥离,也是大庆油田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究其根源,这一问题与大庆建市历史密切相关。大庆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一城一企,一切因油而生。计划经济时期,学校、医疗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支出,均由油田负担。而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些迫切需要改革。随着改革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大庆油田已完成民用供水、供电、供热、物业、公交、市政设施、医疗以及高校的剥离移交工作。
为了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大庆油田在薪酬政策上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变重约束为重激励,建立差异化、阶梯型工效挂钩机制。翻阅一份内部资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