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代际传承嬗变:从"师傅带徒弟"走向"数字化接班人"
时间:2021-05-22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宁波海伯集团董事长贺定芳已从业50年了,退休在即。其子贺少杰从海外留学归来接班,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他面前:作为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海伯集团740名员工中,工龄在20年以上的超过200人,创始厂长和第一批老师傅正集体步入退休年龄。

数十年来,“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使得这家工厂的产品质量保障主要依赖老师傅的经验,如何将后者沉淀下来,正成为年轻人接棒后绕不开的问题。

对这家生产了全球一半高端渔具以及近30%弓用附件的“单项冠军”企业而言,这些极具企业色彩的经验很难从外部获得,新老工人的工艺经验传承关乎企业未来。

这并不鲜见。仅海伯集团所在的宁波就有12万家民营制造企业,其中超过70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这些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所有的“Know-How”都沉淀在熟练工人身上。然而,经验丰富的“创一代”和制造工人正集体谢幕,而传统制造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师傅带徒弟”式的代际传承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这一现实,作为接棒者的“创二代”们正纷纷尝试借助数字化工具来沉淀制造业经验,并藉此拉开了一场规模巨大却又润物无声的“数字化转身”。

“创二代”探路制造业数字化

贺少杰接班之际,恰逢企业集团化。他表示,成立集团公司后,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基层触角变少了,获取到的信息经过很多层级过滤,难以实时掌握生产一线情况。如何更好管理新一代工人,如何保证对生产管理状况的了解,成了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

“老一辈在管理上更依赖于对人的判断,而新一代则更倾向于系统化的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最开始的动机,就是建立这样一套管理体系。”贺少杰说,现在的员工大多数是90后,不同于70后、80后,新一代员工需要更多的肯定和认同,“借助钉钉等数字化工具能够更好地拉近管理者和底层员工的距离,建立起有效沟通”。

面对多是老员工的生产管理高层,贺少杰说:“生产层面我不想介入太深,但也需要在合理范围内实时掌握生产情况,而数字化也成了有效的实现路径。”

此外,该企业大力推进数字化的另一重考虑是,加快从外贸转向内贸、建立自主品牌与渠道。该企业2018年外贸销售额为3.2亿元人民币,而拥有自主品牌的内贸业务约一千万元,2019年后者已接近4000万元,今年预计将达6000万元以上。贺少杰认为,该企业在打造自主品牌过程中,为跟经销商、代理商保持充分沟通、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必须推进数字化。

因此,这位“创二代”将数字化作为接班后力推的重要方向,海伯精工建起了数字化的“试验田”,在线办公、审批,生产制造相继“搬上”了数字化平台,数字工厂架构初具。

一百公里外的绍兴,同为拥有留学经历的“创二代”,孟颖颖在正式接手富得利木业的国际贸易事业部之后,也选择了数字化之路,希望借此应对变幻莫测的海外市场。

孟颖颖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正从增量发展过渡到存量竞争,企业必须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产品、管理和运营。为此,今年4月富得利上线了数字工厂,并打通销售、采购、生产、品控所有环节数据,将市场订单在手机端分解成生产计划,直至车间每个工台。

“通过一套数字化系统灵活应对内外部挑战,这是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的普遍诉求,疫情以来,这种诉求加速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孟颖颖说。

富得利国际贸易事业部总经理车飞认为,过去外贸行业主要依赖大客户大订单,而现在订单过于集中意味着风险更集中,外贸订单也出现了明显的碎片化、分散化趋势,这对工厂敏捷制造要求更高,产品迭代越来越快,能否把客户需求快速传达到工厂,并保证新老产品同时上产线,需要工厂借助数字化实时调整生产计划,快速响应市场。

“老师傅”制造经验的数字化沉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海伯精工的新工厂内看到,几位年过半百的老工人正熟练地为流水线上的零件加工螺纹,精细程度堪比机械。

不过,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批民营企业萌芽期的海伯集团,也面临着与诸多企业类似的制造工人代际传承问题:这些老师傅和65岁的创始厂长一样,如今都正集体步入退休年龄。新老工人进入交替阶段,工艺经验直面传承问题。

而现实并不乐观,“年轻人不愿进车间”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宁波海伯精工总经理林耀钻指出,当前企业用工情况比较“极端”:一方面拥有很多工龄十年以上的老员工,但另一方面也拥有很多工龄一年以上的新员工以及临时工。

除去临时工,他管理的138名注册员工中有40多人的工龄不足一年。林耀钻担心,这些老师傅退休后,新员工可能跟不上,“重要工段技术人员离职会带走很多经验,如果这些知识没有积累下来,新员工就没有办法顶替,这会带来很大损失”。

对传统制造业而言,产品质量的保障主要依赖师傅经验,但如今却有了新的“破题”可能:将经验数字化。林耀钻介绍,目前海伯精工的工艺员正探索将所有产品制作工艺数字化,将老师傅的经验沉淀为数字化的作业指导书(SOP)。

“操作流程标准化后,老师傅们的经验就变成一个可描述的东西,比如给配件加工螺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