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过去的成功与创新密不可分。
作为当之无愧的“创新之都”,当下深圳的综合创新力是否可满足其对于未来的想象?
“改革再出发之深圳六论”的第二篇,本文意在全面剖解深圳的创新基础与创新成色——从产业结构、从研究与创新、从人才引进、从产业资本等角度,重新认识深圳创新的新起点。(于晓娜)
本世纪以来,深圳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并支撑起了这座城市逾1/3的GDP,创新专利数量更是在全球独领风骚。数据显示,深圳已累计设立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深圳“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圳2025年GDP将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110亿美元,这一规模超过了当下的葡萄牙、以色列和爱尔兰。在未来五年深圳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的目标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
但是,在培育出华为、腾讯等企业巨头之后,社会一直期待、关注,深圳的下一个或者说下一波新兴的企业力量将从何处破土?
创新“绩效”:新兴产业优势明显
5月6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圳要“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那么,深圳当前的创新“绩效”,在全国到底实力几何?
先看经济结果,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于北上广,但大致处于同一档位,是毋庸置疑的“一线城市”。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9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北京、上海、广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94万元、7.22万元、6.83万元。
再看产业分布,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认为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今年4月,工信部对外公示了遴选出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优胜者名单。在这份被誉为制造业“国家队”的名单中,共有21个城市上榜。深圳成为上榜集群最多的城市,共有4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分别是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深圳市电池材料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和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
由此可见深圳最有优势的领域,是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和占地区GDP比重均超过其他主要发达地区。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1.0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1%。
产业结构:新兴产业增速的快与慢
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有雄厚的“底子”,但增速“慢了”。这也说明,从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转型。
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已远超其余城市,但去年增速已经降至3.1%,略低于广州,不及北京、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8.1%和11.8%。
细分来看,拖累新兴产业增速的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产业。根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深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速已经连续低于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自2019年的6.6%降至2020年的2.6%。深圳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大增18.0%降至-0.2%,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自13.9%降至2.4%,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自27.6%降至-0.2%。
相对而言,深圳去年新兴产业的亮点是绿色低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2020年,深圳绿色低碳产业增加值1227.04亿元,增长6.2%;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408.25亿元,增速自上一年度的13.3%增至24.4%。
深圳一直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深圳市工信局此前披露一组数据称,2019年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7800多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今年1月,深圳市发布《深圳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1900亿元,年均增速6.5%。
大型公司在经济中的带动能力越来越重,因其可以串起一系列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拥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
深圳的大型公司数量落后于京沪,但仍位居全国前列。以2020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入围门槛为营收253.9亿美元)观察,中国大陆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中北京入围榜单数量达到55家,上海、深圳均有8家总部企业进入榜单,其中深圳包括平安、华为、正威国际、恒大、招商银行、腾讯、万科、深投控。
从资本角度观察,深圳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独角兽”企业数量稍显落后。根据长城战略咨询4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251家独角兽企业中,北京独角兽企业数量82家,占比三成多;上海44家、杭州25家、深圳20家、广州12家。
虽面临挑战,但拥有深商基因的深圳企业转型迅速。例如,IDC所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20第四季度)跟踪》报告显示,华为与腾讯市场份额并列第二,均为11%,仅次于阿里云的40.6%。华为手机板块受阻后,来自企业业务则快速增长,该板块在2020年营收达到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