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的第一个夜晚,狂风疾雨不期而至。
何帆躺在单人帐篷里,降噪耳塞完美隔绝了风雨呼啸声,但大风剧烈摇晃帐篷,不停地推挤他疲惫困倦的身体,“好像是推着我说别睡了啊别睡了”,他面带微笑回忆。直到下半夜,因为实在太困倦,何帆终于睡了三四个小时。
2000多名商学院精英,与来自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授何帆一样,度过了一个无法安然入睡的夜晚。第二天早上六点出头,戈壁营地里整齐排列的各支队伍帐篷,列队一般迎来晨曦,队员们整装行装、吃饭、热身,继续奔跑的时刻即将到来。
各个商学院的A队率先出发,何帆和B队的队友们随后启程。睡眠不足,但在路上的兴奋足以驱走疲惫,他步履轻盈,“有追风少年的感觉”。作为交大安泰B队先锋队的一员,他要尽快赶到终点,除了争取好成绩,也要为学院A队队员提供后勤服务。在戈壁上,师生的关系让位于戈友关系,大家各司其职,为团队需要贡献力量。
从上海到敦煌,再到瓜州戈壁,这是何帆第二次参加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越野赛,从戈十五到戈十六,戈壁上四天三夜121公里的赛道,对这位昔日运动小白、现在的跑步狂热分子而言,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2020年,何帆被学生们“裹挟”着参加了国庆期间举办的戈十五,这次,他又带着对河西独特历史文化与当前大时代的解读跑到了戈十六。一路奔跑中的思考,与他对中国当下与未来的观察、判断联系在一起。
戈十六第二天的营地是昆仑障。独特自然环境与历史遗迹构筑的壮美景观,令人流连忘返。面对第一财经的镜头,何帆在夕阳下谈论起河西文化与隋唐帝国的关系。他身后的恢弘古城遗址,据考证为汉之要塞,曹魏时的宜禾县所在地。周遭如今一片荒凉的戈壁滩,汉唐时期是河西走廊上的用兵战略要地,且扼守丝路商道,胡商往来,贸易繁盛。古城遗址附近有大片屯田遗迹,当年的士兵一边戍守边疆一边种田,维护商道畅通,体现帝国尊严。
“我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讲过一段话,大意是说,如果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伟大,应该到比较偏僻边远的地方。我也想说,要想了解中国的伟大,应该多到一些看起来很偏僻的地方。”在敦煌与瓜州,何帆感触颇深。西部小城,戈赛豪迈,正是观察中国、观察时代的理想之地。
戈壁挑战赛年复一年地吸引着商业精英,敦煌与瓜州的酒店、餐厅、土特产乃至按摩推拿行业因而蓬勃起来,何帆就遇到了一位“最了解商学院”的盲人按摩师。十六年赛事,让当地人和外来人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流和事业,这一机遇对他们双方的影响,值得持续关注。
5月1日,在敦煌鸣沙山脚下的敦煌山庄摘星阁,何帆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随后在戈壁营地,他又三次接受专访。第一财经报道组记录了他的影像和话语,通过他的体验式解读,得以深入理解商业精英们参与戈壁挑战在自我、团队、现实与历史等层面的意义。
跑上戈壁,穿越历史
第一财经:请讲一讲走上戈壁的经历。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一直在敦煌和瓜州举办,这里对你来说有什么特别之处?
何帆:去年第一次参加戈壁赛,是被我的学生给忽悠了。我在商学院教书,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主要就是各个商学院EMBA的学生参与。那时我给EMBA的学生上课,他们刚从戈壁上下来,你能想象得到,他们不管讲什么,最后都会绕到戈壁。
我插不上话,就给他们泼冷水:你们去了趟戈壁都学到啥了?都看到啥了?他们说,看到很多红柳,看到很多风车。我就笑话他们没文化,到那个地方去也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汉武帝时打到西域也是经过那里,玄奘到西天取经也是从这个地方走的。按照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话来说,河西走廊文化和中国第二帝国,也就是隋唐帝国,在文化基因上有很多一样的地方。所以我就给他们上了一堂历史课。
结果他们一听,说这不行,我们白去了,你必须得跟着我们一起去,给我们当导游,然后第二天就把我拉去训练了。当老师总得要点面子,既然已经答应学生了,我就开始训练,我的教练张展晖每周会给出一个训练计划。
第一财经:你此前有越野或徒步的经验吗?
何帆:以前,我的人生格言是生命在于静止,几乎什么运动都不参加,上学的时候,体育成绩也都是不及格。在学生的鼓励下开始运动,大概经过了两年时间,尽管现在还是一个运动“小白”,但是跟原来相比,我觉得慢慢开始跑步上瘾了。
每一次来戈壁,都是跟学生一起,这样也是一个机会,可以跟他们深入交流。而且每次在戈壁,也能遇到很多来自各地的朋友。我最近两年做了很多调研,发现调研过的很多朋友也能在戈壁上遇到,这是蛮有缘分的一件事情。
总之,这个地方特别有气场,这是我来戈壁的主要原因。
向历史寻求智慧
第一财经:对于商学院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戈赛是不是一个很独特的学习和社交场景?
何帆:我觉得玄奘之路是一个特别好的团建机会。把这么一群人扔到戈壁里,手机没有信号,除了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就剩下跑戈壁的这些人。有一句话,“走过茫茫戈壁,都是姐妹兄弟”,也对,也不对。在戈壁上,各个队之间也会有激烈的竞争,此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