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方向的一面旗帜。同样地,从影响力来看,深圳的经济、产业、金融乃至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变动,都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溢出效应。正是如此,长久以来深圳始终被高度关注。有褒扬,亦有观望,甚或质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正是在不断的探索、试错中行人之未至,在永不止歇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负重前行。辩证地看深圳的发展、深圳的改革、深圳的使命与未来,是本组策划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改革再出发之深圳六论》系列深度解读,论人才、论创新、论房价、论动力、论格局、论民生,本质上,我们希望身负光环与压力的深圳,可以再续“春天的故事”。(于晓娜)
在GDP评价体系之外,如何衡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未来潜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我只看一点——外来人口占比。”外来人口占比越高,城市活力就越强。相比于行政认定的“中心城市”等头衔,人口的实际规模代表的是市场选择。所以,评判城市的核心,要看聚集人口和要素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单单看GDP增长,这是“以人为本”的分析方式。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过去10年间,论城市活力、竞争力,深圳大概率将夺冠。
5月17日,《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对外发布,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新增了714万,增速高达68.46%。
在广东省内,深圳的人口增量位列各市第一,鉴于广东省的人口增量在全国也是位列第一,由此可基本判断,深圳是全国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
关于人口流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近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指出,人口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加抢眼。经济跟人口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互相促进的。人往高处走,实际上也代表着人往经济高地走。
强劲的人口集聚力,既表明了深圳是一块经济高地,同时,人口支撑也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底气。
人才制度的结构性变革
过去10年714万的人口增量,相当于广东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3,比同期江苏省人口增量(609万)还多出了100多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周仲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一定时期的某个区域范围内,城市对人口吸引的核心因素仍是经济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根本原因。
202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
当然,深圳成为人口赢家,也离不开在政策方面的探索与改革。
2015年,深圳开始执行《人才安居办法》,对落户大学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标准为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
2016年,深圳大幅提高了补贴标准,增加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对人才落户也进一步放低了要求,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
深圳这种降低落户门槛叠加发放补贴的引才模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全国的风向标,在随后的几年里,各地的引才策略基本都未脱离“深圳范式”。在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的观察里,在人才政策方面,深圳当之无愧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申请,其目的是在学历、技能等考量标准之外,为长期在深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开辟一条新的入户渠道。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黄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给普通劳动者提供了希望,不管拥有什么学历、技能,都有可能被深圳接纳。城市不能只欢迎高端人才,更要关注各个梯队、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兼顾结构性的需求。
今年1月,深圳市人才工作局透露将推出新一轮的人才政策,再次传递出改革讯号,譬如,深圳下一步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这意味着,深圳对人才认定的标准将更加多元化、市场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引才环境,这是深圳的新使命。陈少兵向记者表示,“有什么是其他地方给予不了的,这是深圳需要探索的。”
“青春的城市”
当前,中国整体进入轻度老龄化的状态,长远来看,人口红利将会逐渐减弱。相比之下,吸引和集聚了大量奋斗者的深圳,仍然是一座“青春的城市”。
根据广东省发布的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深圳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9.53%,在广东省内仅略低于东莞的81.41%;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仅为5.36%,在广东省内最低,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更是低至3.22%。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时,表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无论按照哪个标准,深圳均远未触及老龄化“红线”。
这也意味着,深圳仍然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