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科技创新驱动就是绿色驱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四方面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十四五”规划还特别强调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实现空间格局的绿色化。城市群是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实现对接循环的重要载体。以城市群为核心的集成型城市发展战略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大自然的干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在乡村振兴上,我国特别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在发展的最终目标导向上也凸显绿色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只有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做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这既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需要能源、材料等各类节能行业的加速转型以及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更需要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为抓手,“十四五”规划战略从六方面系统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
“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发展动力来看,核心是要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借助科技创新发展,一方面使得经济发展维持在合理增速区间,另一方面使得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与过去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科技创新驱动就是绿色驱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从四方面推进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国家实验室引领实施战略性科学工程,推出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提升基础研发费用,在北上广等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础研究的突破是很多行业领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基础。
二是更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扩大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创新联合体发展,借助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赋能,借助绿色金融体系的发展助力企业发展转型。
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财政科研投入,推行揭榜挂帅制和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四是提升青年创新活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所有权或使用权,社会价值分配向知识价值倾斜,体现绿色创新在社会价值和收入分配上的重要作用。生产动力的绿色化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
二、发挥绿色消费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消费方式绿色化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乃至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应对内外部复杂多变环境做出的主动战略布局。国内大循环旨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的堵点,节约社会整体的生产成本、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推进社会整体循环方式的绿色化。在国内大循环中,“十四五”规划特别强调消费端的改革,注重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消费方式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推进居民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和健康化。
三、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实现空间格局的绿色化
“十四五”规划还特别强调空间格局的绿色化,城市群是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实现对接循环的重要载体。以城市群为核心的集成型城市发展战略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大自然的干预,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在主体功能区布局上,我国深入实施的三大空间布局战略都以生态为底线,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承载力。主体功能区战略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按开发内容分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近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角度探索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区域协调战略从差别化宏观调控角度明确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区域重大战略包括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保护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这些战略逐步构建了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在城市群发展上,以优化土地集约利用为核心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提升我国区域经济能级和活力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已经形成19个城市群+2个城市化地区为主的城市群发展格局,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38.5%,常住人口占比为85.5%,GDP占比近88%,且呈现不断提升聚集度趋势。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推进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治理和城市运维的绿色化是全面提升城市品格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乡村振兴上,我国特别强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要重点实现农村三大功能:农产品供给、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