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86年后,这片红色土地上,正在进行一场脱贫致富与经济发展的“新长征”。这一转折之城正在发挥其气候和产业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白酒之都、世界级辣椒加工贸易基地,围绕七大产业打造全国优质食品产业集群。
传承遵义的红色基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长征初征严重受挫,湘江战役遭受重大损失后已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何去何从,牵动着每一位红军将士的心,直接关系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在一栋中西合璧的二层临街小楼召开。这是贵州军阀柏辉章的公馆,红军攻占遵义后,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战)即驻扎在这幢楼房里。
这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遵义会议纪念馆讲解员郭嘉说,这次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
“一代伟人毛泽东与遵义的相逢从此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郭嘉解说道,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谷底”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遵义这座城市由此也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之城”。
据介绍,在中央红军长征途经的11个省份中,贵州是其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而遵义又是红军在贵州境内活动最久、红色故事最多的地域。红军转战遵义3个多月,不仅召开了遵义会议,还打响了遵义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娄山关战斗等经典红色战役,在黔北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红色基因。
第一财经记者从遵义市文旅局了解到,自2004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培育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以来,遵义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四渡赤水纪念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遍布遵义的518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述说着发生在遵义的红色故事,也打响了“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旅游品牌。
为了系统性推动红色旅游,遵义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脉络,用精品线路将各地的红色景点串起来,深度开发红色文化研习游、长征之路体验游等红色旅游主题产品。
郭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年遵义会议召开的二层小楼如今扩建为遵义会议纪念馆,每年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今年是建党百年,游览旺季较往年提前了三四个月,现在每天的接待量都在3万~5万人次。
2020年,遵义共接待游客约1.9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比增长约24%和28%。2021年,遵义预计将实现游客数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15%和20%。
后庄村的“甜蜜”产业
红军留在遵义的脚印不只带火了当地的红色文旅产业,英雄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绵延,在脱贫致富的新征程中传承。
遵义市红花岗区金鼎山下,后庄村山清水秀、气候凉爽,这里种植着数百亩的蓝莓、李子、樱桃等果树,还有漫山遍野的五倍子花、油菜花,以及上百种中药材花,森林覆盖率超过80%,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后庄村是遵义水源所在地,按照环保要求,这里既不能发展大型养殖业,也不能引进工业项目。”后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周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经过前期调研考察,后庄村确定把无污染、见效快、用工省、收益高的蜂蜜产业作为助力后庄村推进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不仅能发挥后庄村的生态优势,还能让没有外出务工的村民增收。
在山间田野的油菜花田里,第一财经记者看到,一排排蜂箱错落有致地摆在花丛中,成群结队的蜜蜂围绕蜂箱飞进飞出,一群勤劳的后庄养蜂人也在忙碌着。
“这里有30多桶蜂,全部是我养的。”后庄村村民王安泽指着油菜花周边一个个蜂箱说,去年他收了300多斤蜂蜜,卖了4万多元,终于摘掉了“深度贫困户”的帽子。
早在4年前,王安泽便开始养蜂,但蜂群总养不起来,蜜蜂越养越少,忙活一年下来也只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结合当地村民发展蜂蜜产业的实际情况,后庄村引进养蜂大户苟长禄,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带动村民发展科学养蜂。
“以前不懂技术,蜜蜂飞走了很多,通过合作社的专业培训,我现在已经可以熟练地掌握怎么把散在花丛里的蜜蜂招呼回来了。”养蜂能手徐朝生边说边向记者展示着招蜂绝技。
“加入合作社后不仅提高了养蜂技术,还不愁蜂蜜销路。”徐朝生说,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销售,一桶10斤装的蜂蜜可获利近千元,“今年我养了29箱蜂,就有2万多元的保底收入”。
尝到甜头的后庄村村民们不断扩大养蜂规模,跟着合作社学习科学技术。合作社负责人苟长禄表示,眼下,后庄村280亩蓝莓花已进入花期。蓝莓花期最长能达到一个多月,蜜蜂可以采到足够的花蜜,生产出营养价值较高的蓝莓花蜜。
周鹏表示,根据后庄村的地理环境和面积,蜂箱规模控制在500箱左右为宜,届时可实现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