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风云剧变,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带领企业变革?未来红利在哪里?”
1、“PEST”法认清环境:
数字化转型的8大挑战
研究组织战略的人喜欢用“PEST”方法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张图是我的分析结果。
“P”是政治,全球趋势甚至大国对立苗头已经出现,整合全球资源的发展路径存在困难;
“E”代表经济,全球经济衰退,恢复正常状态存在不确定性;
“S”代表社会,过去40年中,不少企业一直处于顺境,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困难和砺炼,能否在逆境中突围是一大考验;
“T”指的是技术,高技术企业缺少国际领先的原创技术,非常容易被卡脖子。
在这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如何破局?我认为可以从提升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上着手。“全要素生产率(以下简称TFP)”反映了生产过程中无法被量化衡量的那些因素的贡献,包括技术、制度、企业家才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对外开放度等。
根据光华管理学院思想力课题组的预测,如果2035年我国TFP水平要达到美国的60%,TFP增速也需平均每年比美国高1.57个百分点。中国TFP增速要想达成每年比美国高1.57个百分点,并且持续到2035年的目标,是颇有挑战性的。
然而以5G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在5G技术方面,是处于世界领先至少也是与主要国家持平的地位,所以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我在浙江温州调研时,发现由于5G技术的运用,通过工业互联网改造生产流程,对于生产效率提高的效果是超出想象的。正因为5G是一种通用技术,所以企业无论从事什么产业,都会使用到。而企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承载主体,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实现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正如国际上学者们指出的,在这场数字化革命浪潮中,企业也面临着如下若干挑战:
·领导者和员工需要更新技能以适应数字创新和转型
·企业需要提升数字分析能力从而执行build-measure-learn模式
·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参与生产或服务过程,成为价值创造的来源
·数字平台快速改造已有价值网络,企业需要决定建立自己的平台还是参与已有平台
·企业要具备创造性的自主性,设计新的商业模式
·IT架构转变为用户驱动
·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成为数字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的先决条件
·数字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积极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无疑是应对上述挑战的有力武器。有学者研究过中国上市公司的年报,通过统计2012—2017年的数据,发现“变革的企业”表现几乎都优于“非变革的企业”。这都说明数字化对于企业有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
2、组织惰性:变革的最大障碍
管理思想和组织形态的每一次演化,都与重大技术变革有关。如今5G与物联网的出现必然也会给组织形态和管理思想带来巨变。我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同事们经过仔细讨论后认为,5G和物联网将使得生态成为最重要的商业形态,而管理将会围绕技术导致重构组织而展开,并使得价值共存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商业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是企业家在每一个时代敏锐地感受到环境的特点,然后找到商业运营的规律,才保证了环境和企业的和谐。
1980年代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制度约束,这时就要求企业领导人不仅具有政治智慧还要能够快速适应变化;1990年代全面体制改革时期,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市场竞争,这时就要求企业领导人不仅业务专精还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2000年代国际化时期,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国际竞争,要求企业领导人既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还得久经砺炼方能应对自如;2010年代走向小康社会时期,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市场已被巨头所垄断,要求企业领导人具备技术前瞻视野和良好的认知能力。
只有满足了每个时代的不同要求,企业才可能生存下来。
但是当下一个时代来临,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变化,如果还将上一个时代成功的经验迁移到下一个时代,这就会产生组织惰性或者叫组织惯性。出现组织惰性的企业将会面临衰落或者死亡的危险。组织惰性,可以说是组织变革的最大障碍。出现组织惰性的企业有六大典型症状。
第一,贪图安逸、缺乏改变现状的胆略与热情,看重眼前利益,得过且过。
第二,采用习惯性的管理模式和被动应付型的管理方式,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决策趋于保守,对风险十分敏感,害怕负责任;决策过程议而不决,缺乏信心。
第四,主管产生无力感,失去成就感和主动精神。
第五,员工缺乏上进心,满足于现状,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
第六,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认为借鉴和模仿来得便捷,创新风险太高太大。
这些年来我研究了很多优秀组织的衰退路径,发现这些企业往往是由于一个技术或者某种商业模式的成功而崛起,一旦成功之后,整个公司和新发展起来的其他业务都严重依赖于当年起家的业务,“大树底下寸草不生”,所有业务日渐趋同,但管理者仍然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