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辉华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青少年时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活的艰辛,考上大学后,又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42年人生路中,对于如何在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时代把握契机、准确选择,他的感触尤其深刻。在反复思考经济学应该如何帮助世界缩小贫富差距后,他认为可以从财商教育做起,告诉人们什么是正确的财富观。新书《一切皆契约:真实世界中的博弈与决策》就是聂辉华做的一次努力。
“财商”教育亟待加强
第一财经:你在B站的第一个视频是“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但这个话题在新书的后半部分才谈到。B站上提前讲是不是为了吸睛“涨粉”?
聂辉华:有两个原因。第一,我挺想做些“财商”教育。以前,我觉得中国大学最缺的是逻辑教育,不讲逻辑就会像易中天说的“中国式逻辑”那样搞笑。后来我发现,逻辑问题其实好解决,因为总是有相关课程,比如你去学一些科学理论、学计量经济学、学各种因果推断,都会讲到逻辑。而“财商”教育才是最缺的,没有人告诉你如何正确对待财富,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能够正确地理财——我说理财不是让人一夜暴富,而是有正确的财富观。
第二,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和关注。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为什么那么火?因为贫富差距也是全世界的问题,就像要不是房价高到一定程度,我们根本不知道原来深圳有那么多有钱人。最近有数据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富豪。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不到全世界的均值,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的贫富差距某种程度上很大了。所以B站的第一期节目,我就先做“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
第一财经: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财商”教育特别缺乏的?据说《一切皆契约》里有你的切身体会和失败教训。
聂辉华:我感到“财商”教育缺乏,和这些年的经历有关,以前也不考虑这个问题。我是农村出来的,刚毕业的时候,跟书里写那个来自农村的大学老师一样,有了钱就想着寄给家里,或是帮着还债,从来没有想过怎样让财富最大化,也就是既能还钱也能赚钱。另外,我有个朋友,之前建议他买房没听,过了一年再买,房价涨了一倍。为什么别人敢买你没买?这就要反思了。不完全是收入问题,还与观念有关。
我在书里特别提到“债务契约”,穷人老想着省钱,富人却以钱生钱,这就导致穷人跟富人差距越来越大。为什么穷人老想着省钱?除了穷人没有资本不敢冒险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穷人往往没有“财商”教育。我做过大学班主任,接触过很多大学生,发现父母是商人的,那些学生明显就有很强的投资理财头脑。所以同样是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其实也有差距,人家有很好的家庭背景,从小在商业环境下耳濡目染;而你在农村长大,要想超过对方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我现在特别希望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有理财意识,虽然它不会让你一夜暴富,但会减少贫富差距。
富人也要“财商”教育
第一财经:你在书中讲到消费中的“棘轮效应”时,说不理性消费“重则祸国殃民”,这句话怎么理解?
聂辉华:人要理性消费,如果“胃口”太大的话很可怕,哪怕财富是合法赚来的也保不住。而且富人也需要“财商”教育,富人如果不好好理财,真的就会“富不过三代”。我研究过晋商,晋商当年是中国最富的一帮人,结果大部分家族都败落了,为什么?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后代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没想怎么继续赚钱积累财富。
现在中国就面临这样一个转型期,很多老一辈创业的企业家到了快交班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儿女不好好珍惜财富,没有好的财富传承机制,可能就完蛋了。所以我在书里专门提到日本的经验。日本有那么多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说明不仅他们在接班人上解决了问题,在“财商”教育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第一财经:你觉得“财商”教育中哪些内容最重要?
聂辉华:第一,要有正确的财富观,不要老想着挣快钱。举个例子,你扔10万元进去炒股,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再挣10万元回来,哪怕挣了10%、20%都不为所动,这就容易被套住。我其实将来还想做一期跟投资者情绪有关的节目,这是金融学里一个热门话题。现在很多人老想着挣大钱,又不知道选择合适的时机。更关键的是,很多人不懂任何专业知识,只要有部手机就去炒股。我再说难听点,绝大多数人压根都看不懂财务报表。你看不懂财务报表,不知公司基本面,又想通过股市挣钱,世界上哪有这么简单的事情?
第二,资产配置要有方向感。很多人走极端,要么全部炒股,要么全部存银行不动。其实完全可以做不同的资产配置,1/3买理财产品,1/3做活期随时备用,另外1/3买些基金,那不是更好吗?所以说同样的钱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让自己减少风险,提高收益。
第三,花钱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是先买房还是先买车?显然不一样。先买车就亏,因为车是越来越便宜的,要先买房就赚了,因为房越来越贵。这些东西很多人不懂,讲一讲我觉得会改善很多人的生活。
我说的可能是实话
第一财经:我注意到你在写文章时,经常提到“主流经济学家”都会打个引号。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