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1963年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的楹联悬挂在嘉兴南湖湖心岛的烟雨楼上。在建党百年即将到来之际,南湖上,游人如织,红船旁,党旗招展,“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宣誓声不绝于耳。
回到南湖,回到起点。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从南湖出发,走过漫漫百年路,一路披荆斩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嘉兴这座城市也跨越成为今天的全国50强城。嘉兴近期提出,将打造党建高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增长极、“互联网+”高地、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循环城市、营商环境最优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行市等“七张金名片”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当年7月30日晚,会议临近结束时,因遭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止。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代表们准备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会议。
也就是在这条南湖的游船上,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庄严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时至今日,画舫船依然停靠在南湖的湖心岛,承载着当年的光荣,见证了百年的风雨,讲述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并将其深刻内涵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红船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串联起中国革命精神的完整体系,其中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中共一大能够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完成有其历史的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是王会悟是嘉兴桐乡人,在中共一大会议被迫中止时,她想到嘉兴的南湖是城外湖,相比于杭州西湖这样的城内湖能够提供足够的安全性。
二是一百年前的嘉兴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商业区。上世纪20年代,嘉兴近代工业已渐具规模,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也带来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沈雁冰(茅盾)、沈泽民兄弟是最早的58位共产党人中的两位嘉兴人,对嘉兴革命思想的启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实际上,在共产党发展早期,浙江就与上海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建党前,国内有6处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别在北京、济南、上海、广州、长沙、武汉,当时浙江没有单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但当时上海党员中有一半是浙江人。
当时一大代表能够转移到嘉兴还得益于沪杭铁路的通车。1909年9月12日沪杭铁路通车以后,从上海到嘉兴的时间缩短到了大约3个小时,可以实现当天往返,成为一大代表转移到嘉兴非常重要的客观因素。直到今天,经过南湖北岸的沪杭铁路仍在运行,乘客依然可以从窗口眺望到南湖的风景。
暮春时节、阳光和煦,第一财经记者来到了南湖湖心岛,一拨拨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群众前来瞻仰红船、感受红船精神:一位位抗战老兵脸上深深的皱纹写满岁月的沧桑,胸前熠熠生辉的奖章是光荣历史的见证;而抗战老兵旁,记者看到一群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仿佛历史的接力棒正在交接。
经济发展的嘉兴实践
一百年前,嘉兴的思想启蒙已经深入学堂、工厂,而在改革开放后,嘉兴人再度解放思想,发扬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带领嘉兴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1983年,海宁市许村镇荡湾村农民沈咬荣联合15家农户,创办起只有两台老式铁木织机的第一家联户企业。自此,镇办、村办、联户办、个私办被面布生产企业在许村迅速崛起。1985年,许村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嘉兴第一个亿元镇。“许村模式”迅速形成,嘉兴也逐渐形成了嘉善木业、海宁皮革业、平湖服装业、桐乡和秀洲羊毛衫业、桐乡和海盐化纤业的区域经济格局。
2020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801元,收入水平连续十七年居全省11地市首位。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指标是,嘉兴2020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将全部财力的78.2%用于改善民生。
海宁市袁花镇长啸村村支书许国初今年已经快60岁了,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已经干了接近30年,也是乡村振兴的见证人。
“我们年轻时用镰刀手工割稻子,后来变成脚踩的打稻机,再变为电动打稻机,现在变成全自动的收割机。农民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从坑坑洼洼的沙子路,变为水泥路,再变为柏油马路。以前老百姓居住的都是平房,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慢慢从平房变成楼房,现在正在经历第二轮改建。”许国初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许国初回忆道,自己在1994年刚接任书记时,村里只有一个村办企业,集体经济捉襟见肘,想要给村民把竹子电线杆换成水泥电线杆都没有钱,需要挨家挨户去收钱,但随着后来的并村和道路打通,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企业最多的时候达到100多家,土地、厂房租金收入成为集体经济主要来源等。
2013年时,长啸村还是生猪散养的大村,全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生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