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不止 这次会出现"超级通货膨胀"吗?
时间:2021-04-27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近日,国际巨头接连宣布涨价。4月20日,可口可乐表示将提高饮料价格。4月21日,国际日化巨头宝洁表示,将从今年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不等,并表示这可能是更大范围商品涨价的预兆。

这两家国际巨头涨价的原因都指向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之近期部分国家新冠疫情再次大流行,这引发市场对全面通胀是否到来的担忧。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加快上涨,成为推高多国物价水平的共因。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需求更趋活跃,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有着实际支撑。不过,当前全球经济远未达到正常水平,大宗商品价格大幅走高,泛滥的流动性也是重要因素。

疫苗接种正在全球推广,美国疫苗接种率遥遥领先,在经济加快复苏的过程中,3月中旬美国继续出台1.9万亿美元纾困刺激法案,还将推动超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落地。美国宏观政策外溢性明显,通胀预期尚未推动其国内政策转向,却引发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率先加息。

全球市场对通胀的讨论焦点,一则在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会多大程度影响消费者物价水平;二则在于疫情期间宽松政策何时转向,各类资产价格面临重估。

“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这是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但是,消费端的通货膨胀已经消失很多年。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极尽各种宽松手段,意在推动经济回归潜在增速,但是消费端的物价水平始终难以达到2%的政策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流动性创新高,但对于是否出现“超级通货膨胀”,市场依然存在严重分歧。

需要指出的是,以CPI为代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难以衡量全部通货膨胀。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大宗商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这种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会加剧贫富分化,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分化的物价水平

由于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且超出政策目标,巴西、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央行已经率先加息,前期宽松政策有所收紧。

这三个国家3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处于高位,同比涨幅分别为6.10%、16.19%、5.79%。食品和能源是推高这些国家物价的主因。

4月8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数据显示,3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录得118.5,环比上升2.1%,该指数连续第10个月上升,并且攀至2014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去年疫情在全球蔓延,粮食产能受限、贫困人口增多,引发了较普遍的粮食安全担忧,多国限制粮食出口,这些都推高了食品价格。比如CBOT稻谷期货结算价在2020年6月上旬曾恐慌性地飙升至22美元/英担,创出2009年以来新高。

进入今年,需求加快恢复,推动食品价格继续上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3月最新数据显示,由于农作物供应良好,3月谷物价格环比有所回落。但是,由于餐饮业需求复苏,肉类、乳类产能增加较慢,加上国际货运集装箱资源紧缺等,肉类、乳制品、植物油等价格仍在上升。

能源也是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去年3月份,全球疫情大流行,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以布伦特原油为例,去年3月份其价格从52美元/桶跌至23美元/桶,但是今年3月份已经稳定在65美元/桶左右的水平。

这对石油高度依赖进口的土耳其影响明显,家庭出行用的汽柴油价格迅速回升,直接推高了消费端价格指数。食品涨价,则是土耳其、俄罗斯、巴西面临的共同问题。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币值不够稳定,国际收支容易失衡。这些国家央行加息,既为了抑制国内通胀,也为了避免资金外流。像俄罗斯因为地缘政治问题正遭受美国制裁,巴西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但对海外市场依赖严重,疫情期间需要进口大米等主粮。

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物价飙升明显,但3月份美国、欧元区、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6%、1.3%、0.4%,涨幅相对温和。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物价水平之所以分化,跟各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大国与小国的区别很大,大国的国内供给和需求相对平衡,市场回旋余地较大,物价不太容易受外部影响。中国3月物价较低,还受下行的猪周期影响。

大宗商品是否继续上涨?

如果说,去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尚有走出谷底、恢复性增长的意味。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则明显快于需求端的改善。

以布伦特原油为例,今年年初价格尚在51美元/桶左右,4月中下旬则在65美元/桶左右震荡,年内涨幅超过27%。4月26日,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突破190美元/吨,创出10年新高。4月26日,CBOT大豆期货结算价达到1539美分/蒲式耳,为7年新高。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金总是能找到理由。比如钢铁、铜等价格大涨,因为中国经济在加快恢复,美国拟推出基建计划,低碳转型利好金属价格;大豆涨价,在于中国生猪产能的恢复,饲料需求加大。

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均已高过疫情前的水平,但世界经济离疫情前正常水平尚远。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无疑会拖累经济的恢复进程。

当然,市场也会自发调整。比如,由于农作物整体供应向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