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港,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每年中国制造的弓箭、实木地板、五金等商品从该港口出发,发往全球,也见证着中国民营企业的蓬勃生机。
“生产的弓箭主要是狩猎用的,美国市场占公司总体营收的比例约为95%。以代工为主,全球顶尖的10家企业,公司做了7家的配套。由于户外弓箭的市场规模较小,公司在全球弓用附件的市占率在30%以上。”海伯精工总经理林耀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19年的5800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1.05亿元,但仍需要对公司内外部信息打通,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而数字化成为其必然的选项。
海伯精工面临的挑战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发布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报告(2020)》显示,当前,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探索阶段,企业迫切希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提高产品质量,但普遍面临“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难题。一方面,转型人才欠缺、数据采集基础薄弱、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等现实基础,让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的转型难度;另一方面,高昂的转型成本和有限的资源投入,造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以为继。
为了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降低其数字化的门槛,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公共服务平台。近日,第一财经记者走访了宁波、绍兴等地,了解当地民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呈现一幅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蓝图。
从1个小时到1分钟
当前,企业对于数字化的需求已经从办公在线到生产在线演进,对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流程进行系统性重塑。
以海伯精工为例,2018年3月起,海伯精工开始推行数字化办公,一个月时间将业务沟通、审批搬上钉钉,并于2020年年底普及到整个海伯集团,随后,开始开展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
比如,班组组长每天必做的开工单流程,“我们把老师傅的经验沉淀为作业指导书(SOP),比如在给配件加工螺纹时,要使用什么样的转数,什么样的切削油,这些几十年的经验固化成作业指导书,可以导入钉钉数字工厂小工单中,班组组长可以根据销售订单审批结果,在手机端在创建工单,输入工单编号,选择产品型号,选择工艺路线,计划数,计划开始和结束时间,就可以把生产任务分配给相应员工。”海伯精工装配科班组组长贺钢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以前班组组长每天早上或晚上要花1个小时开工单,手写在纸上,所有编号、型号,一旦出现一个数字的错误,生产环节就需要花更长时间来纠偏。现在只用1-2分钟,就完成下工单,通过选择和自动匹配的方式,不太会出现登记下单错误的情况,减轻了一线班组长的工作量。
班组组长在钉钉上下工单完成后,工人就会自动收到待办事项提醒,了解接下来的生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时,在钉钉上点开待办事项就可以输入报工结果,完成手机报工,就可以即时看到自己的计件工资。
贺钢粮表示:“以前工人一个月需要写几十张这样报工单据,一年下来工厂的报工单据都会积累到厚厚一箱锁在仓库。”
感受到减轻负担的不止是海伯精工。
2017年浙江富得利木业有限公司(下称“富得利木业”)开始尝试数字化转型,从办公在线开始,逐步实现业务在线,并以富得利国际贸易事业部为试点,在专注于出口业务的外贸工厂中自建了一套生产制造系统。该系统以销售订单作为查询依据,串联起采购、生产部分,在后台输入销售订单,就可以查到采购是否到货,是否开始生产,生产到了哪个步骤,合格率是多少,什么时候发货等信息。
记者在富得利木业专注于出口的外贸工厂中看到,生产主要分为烘干、压贴、企口、油漆、包装等5道工序,工厂车间内呈现销售数据、车间生产、设备维修、工单进度、安灯呼叫和机器实时状态等5个数字大屏,生产管理人员和业务员能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订单现在处于哪个阶段,以及什么时候可以和客户联系订舱(指的是货方向船方洽订载运货物的舱位)。
“2017年开始我们用钉钉办公,后来在钉钉平台上导入了OA审批流,用了SAP的进销存管理,原本也想把生产管理放在SAP上,但由于木地板的原材料有其特殊性,需要到货检验入库之后,才知道原材料的品质,需要避免采购下单和入库材料不一致的情况,但SAP没法实现。”富得利国际贸易事业部生产计划部负责人赵男表示,公司现在在钉钉上搭起来的数字车间,可以直接从收货端进行生产排程,把销售、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打通。
此前,虽然已经把OA流程嵌入到钉钉,但只是实现了流程审批在线上,但生产进度数据都还在Excel表格里,每个工序都有自己的表单,相互割裂难以查询。
“我们有一个大的流程表,什么时候发货、物料什么时候到等相关信息都是靠人填表的,厂长、生产计划员、仓库、采供、财务等相关部门都需要在线编辑这张表,填错了或者被人改掉了,我们没法知道,数据有任何变动,我们也不好查。如果订单做到一半,客户要求暂停,这部分表格内容就暂停更新,所有环节的人都会来问一遍情况。订单复杂化之后,这张Excel表就撑不起来了。”赵男表示,现在公司整体的数据和流程都放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