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缴税干扰、公开市场投放偏少下,近期流动性仍相对宽松,引发市场讨论。关于流动性偏松的原因,本文提出三种可能的猜想,并展望未来流动性,供参考。
流动性偏松的三种猜想:财政支出加快与减税、银行资产欠配、同业往来加强
猜想一:财政支出加快,同时减税降低集中缴税压力,可能使得税期的影响弱于以往同期。一季度,财政收入较快、而支出偏慢,财政支出占预算比重为23.5%、较2019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或意味着后续支出节奏或快于以往。同时,3月中旬以来,当局陆续公布多项减税措施、新增减税规模至少超5500亿元,效果可能已有所体现,3月企业所得税明显低于2019年同期、而1-2月略高于同期。
猜想二:信贷额度约束增强、债券供给偏弱下,部分银行可能存在资产欠配,进而增加资金融出。年初银行“抢放贷”行为突出,即使假设全年信贷较上年多增1万亿元,一季度信贷占比达37.2%、高于近年来同期,可能透支后续信贷空间,同时政府债券供给偏低,或使部分银行资产欠配。超储率基本回到正常水平,而城商行和农商行质押回购成交占比明显上升,或意味着部分银行资金融出增多。
猜想三:以货币基金为代表的同业派生增多,也可能强化流动性的宽松。伴随规模扩张,货币基金成为影响银行和非银资金的重要渠道,也是流动性变化的“加速器”;资金偏松时,机构购买货币基金增多,货币基金购买存单、加大资金融出,进一步推动资金宽松,反之亦然,因而货币基金规模与R007存在较为明显的正向变化关系。流动性宽松下,近月来货币基金持续扩大,进一步强化宽松。
5月流动性无须过虑,政策“呵护”下,受地方债供给放量等冲击或相对有限
展望5月,流动性环境或将受到地方债供给放量、财政缴税等因素干扰。截至4月24日,17个省市公布的二季度地方债发行计划显示,5月地方债新券计划发行规模达4934亿元、高于4月的2745亿元,或意味着5月地方债总体供给将较4月明显放量。同时,5月为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集中的时间,过去四年同期企业所得税规模在5300亿元至6100亿元附近变化、平均在5500亿元左右。
结合过往经验和近期政策表态,货币流动性主动收紧难现,逆回购、MLF等“呵护”可期。经验显示,当地方债供给或财政缴税对流动性冲击较大时,央行会通过逆回购、MLF等加大货币投放、缓解资金紧张。近期,央行相关领导明确表示,“为政府债券发行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较少的逆回购、MLF等到期,给央行操作预留空间。此外,再融资券的错峰发行也一定程度缓解地方债供给冲击。
政策“呵护”下,地方债供给等对流动性的冲击或相对有限,但杠杆行为可能阶段性放大资金波动。流动性持续宽松下,杠杆交易行为逐步恢复,隔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接近90%、与1月中旬水平大体相当,日均成交规模在3.5万亿元左右、仍低于1月高位。伴随地方债供给放量、财政缴税临近等影响显现,资金面压力可能阶段性上升,机构杠杆交易行为或进一步放大波动,但不宜过度解读。
(作者为开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