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青岛市即墨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鳌山湾畔的千年商都、泉海即墨召开。论坛中,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进行了一场题为《2021:国内外经济形势、政策导向与投资方向》的精彩演讲。
2021年中国经济的亮点与难点在哪里?通胀是否会起来?政策会不会急转弯?乡村振兴与新旧动能转换,机会在哪?通胀背景下周期股能否崛起?一连串的分析解读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
2021年全球经济反弹不改长期趋势
“今年全球经济增速都将出现复苏,由于基数原因,反弹幅度比较可观,但不等于经济见底回升,经济长期衰退的局面似乎没有改变。”李迅雷分析,2021年全球经济反弹,但仍属于超跌反弹,不改长期趋势,并且中国已成为全球增量的主导者,中国对世界依存度在下降,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度却在上升。
“这一轮经济复苏仍是熟悉的‘配方’。”李迅雷说,“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经济反弹,一方面和新经济领域的高增长有关,但这块整体体量毕竟有限。带动整体经济回升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房地产。比如建筑业、房地产、金融业等与房地产相关度高的行业GDP同比高增长,工业品生产中,除了和新技术相关的,主要还是房地产相关的钢铁、有色等产品增速较高。”
李迅雷指出,2020年房地产和出口对GDP贡献巨大。“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中,表现最佳是房地产投资。前三季度名义GDP增速3.6%,房地产投资就增长了接近6%。若不考虑房地产对互补品的带动,仅仅考虑房地产直接或者间接拉动上游产业的GDP贡献,二季度房地产对经济的贡献率在60%以上,非常接近2009年的水平,三季度尽管有所回落,贡献率也接近50%。”
“2021年制造业投资有望大幅反弹。”李迅雷表示,去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回升至-6.5%,折算当月同比回落至3.0%,制造业投资恢复仍较慢,主要或受到外需偏弱的影响。具体来看,医药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和电子设备制造投资增长相对较快。今年随着需求上升,补库存需求,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估计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上升。
今年,补库存周期还将延续。从库存周期的角度,工业企业整体仍处在主动补库存周期之中。“通常来说,PPI的变化对于工业企业库存具有一定的领先性。而我们判断PPI同比增速在二季度达到年内高点,这也意味着当前工业企业补库进程未完,至少会延续到三季度。”李迅雷分析,“其次,从需求结构的角度,我们预计,今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将从去年的出口、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等‘快变量’转向制造业投资、消费等‘慢变量’,而二季度将呈现快变量仍稳、慢变量改善的局面。”
从财政政策方面来看,近年国家财政支出增速下滑更明显。从2017年中以来,中央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地方政府隐性负债扩张明显放缓,城投公司有息负债增量连续两年下滑,基建投资增速也是从2018年以来大幅下降。今年以来对于地方隐性负债的监管政策并没有明显放松,大基调未变,意味着地方政府只能依赖“显性”负债支持基建。
我国今年消费增速大幅回升,但长期内需存忧。“尽管我国居民的消费率不断上升,但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很低。2020年我国消费出现罕见的负增长,而美国依然保持正增长,说明居民收入对消费的相关性较大。”李迅雷分析。
我国今年通胀压力会有所上升,有效需求不足。“通常,国外的租金收益率都要比国内高,扣除各种税费之后,3-4%的收益率还是有可能实现的,尽管那些发达国家都是低利率或是负利率。故很多国内投资者到海外置业,都会把租金收益率当作购房的一大理由。而在国内购房,购房者则更关注房价的未来走势而非租金回报率。”
中国进入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分化时代
李迅雷预测,2021年实际GDP增速中枢在8.5%附近,根据财政和货币条件估计,名义GDP增速中枢在11%-11.5%,基本能实现“稳杠杆”。同时他也指出,中国进入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分化时代。
首先,居民收入分化与消费升级。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传统周期类经济在下滑,但新经济也在崛起。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7951亿元,增长16.9%,新经济对GDP的支撑作用明显。2019年尽管社消零售增速在下滑,但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却从18年的4.1%提高至5.2%,服务业的消费或在增加。2020年由于疫情,消费负增长。
其次,产业分化:新经济高增长,传统产业低增长。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传统周期类经济在下滑,但新经济也在崛起。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7951亿元,增长16.9%,新经济对GDP的支撑作用明显。2019年尽管社消零售增速在下滑,但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却从18年的4.1%提高至5.2%,服务业的消费或在增加。2020年由于疫情,消费负增长。
再次是区域分化,大城市化非常明显,一线、新一线以及二线城市人口净流入,其中新一线城市流入量最高。再次背景下,农民工群体流向西南部。
最后是企业分化,大市值公司的利润增长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乡村振兴与新旧动能转换,机会在哪?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李迅雷从政策角度进行多方面分析,他认为当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