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至中场,每一位持牌玩家的一举一动都备受行业与市场的关注。
日前包银消费金融公司宣布品牌全面升级,公司更名为内蒙古蒙商消费金融(以下简称“蒙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自营产品“包你贷”升级为“蒙享金”,并完成换帅——尹志成出任蒙商消费金融公司董事长。
不过,在更名迎新的积极转变之下,客户投诉其综合年化利率达到35.64%、逾期催收时不断骚扰借款人家人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利率下行已成趋势。在一些监管要求较为严格的地区与大量地方法院仅支持24%以内年利率的判例之下,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将综合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内。
虽然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是消费金融公司的自由选择,但对于利率超过24%甚至逼近36%的用户,一旦发生逾期在催收与司法处置环节是否会遇到困难?
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向蒙商消费金融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符合相关规定但如何“保息”
“借款年化利率未超过行业内规定年化利率36%(IRR计算),是符合相关规定的。”回应用户在消费者权益平台新浪黑猫上关于综合年化利率35.64%投诉时,蒙商消费金融表示。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裁判文书网上记者看到有地方法院在审判蒙商消费金融相关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时,对其年利率30.6%的借款,仅支持24%以内部分。“由于合同约定的利息和罚息合计以及罚息本身超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关于年利率24%的规定,故本院在计算利息、罚息时予以核减,按照年利率24%计算。”
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高管曾告诉记者,根据最高法审判案例,年利率24%内保本保息,年利率36%内保本,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多份裁判文书,蒙商消费金融的贷款被借款人挪用至民间借贷领域也时有发生。根据文书显示,多位蒙商消费金融借款人因为他人资金周转需要,向蒙商消费金融申请贷款成功后,用于发放民间借贷。
“消费金融公司的现金类信用贷款很难监控资金流向,风险较大。”行业人士表示。
有消费金融公司高层告诉记者,现金贷产品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做大规模最快的途径之一。“但可以看到这种相对于场景较为粗放的现金分期时代已经过去。各家现阶段都在响应监管导向回归场景。”
在公告中,尹志成表示,蒙商消费金融将持续挖掘多样化的金融消费场景。
不过,截至发稿,蒙商消费金融自营渠道(手机安卓、苹果客户端、官网)仍只有现金类信用产品。
蒙商消费金融公告中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蒙商消费金融公司已累计发放贷款982.52万笔,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56.16亿元,累计注册用户数1741.77万人。
催收“博弈”
在发展模式仍主要是行业认为粗放现金类贷款背景下,网上也出现了一些逾期用户与蒙商消费金融的矛盾。
用户投诉逾期后蒙商消费金融在联系得到借款人本人的情况下,多次致电自己家人与所在单位,认为蒙商消费金融存在“爆通讯录”(通常指的是机构联系借款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希望以此方式加快借款人还款速度)行为。就上述情况,记者曾发函希望向蒙商消费金融核实以及了解催收团队的日常管理,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有消费金融公司中层曾对记者表示,当前客户存在不理性的投诉,“矫枉过正”会妨害到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毕竟市场上也有恶意‘反催收’(恶意欠钱不还)的存在。”他说道。
ShowFin智库创始人寇向涛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与严格管理催收之间“此消彼长”。“消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自身催收团队和外包催收公司后,必将一定程度引起不良率攀升,机构主观上严格管理自身的意愿消极。”
有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爆通讯录’如果只是涉及对欠款人本身的电话催缴,短信通知,并在贷款协议里写明会对债务人违约后进行相关通知,那贷款公司可以多种理由规避法律风险,如果涉及第三方,第一个违法的原因就是未经本人授权非法获取他人身份,电话信息。”
记者通过蒙商消费金融安卓手机版客户段看到,用户若希望使用蒙商消费金融APP,需要授权、拨打电话、查找设备上的账户、读取位置信息、读取存储卡的内容、读取短信/彩信、读取联系人、读取通话状态和移动网络信息、访问确切位置信息(使用GPS和网络进行定位)等17项权限。如若不同意授权,用户则无法使用蒙商消费金融。
寇向涛坦言,站在催收角度思考,如果基础催收“电话、短信”大概率可以催回贷款,一般不会联系借款人的联系人。“消费金融公司获得借款人通讯录授权,这已经成为消费信贷公司抑制交易不良的手段之一。电话、短信等联系相比上门,综合成本、效果以及合规风险,都有优势。”
风控仍是核心
在谈及当前行业中贷后催收的难点解决之法时,多位专家表示前期风控较之余在贷后催收上下功夫,更为前瞻且有效。甚至直言,当风控未能有效阻拦逾期人群时,不如放弃。
“必须明白的是,消费金融发展取决于获取到的客户的质量、风险控制能力,客户的质量取决于最后是否需要催收,以及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