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科研、制造、金融等要素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发展科技创新的完整产业链,这与其他可比城市群相比较,是一大优势。
城市群发展,或产生“1+1大于2”的效果。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逐步形成,并在推广经验。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澳门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何厚铧、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会长李若谷、珠海市委书记郭永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东京大学教授丸川知雄,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案例,讨论城市群发展经验和建议。
倡导大湾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
澳门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大湾区的发展目标。
他提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港深、广深港、港珠澳创新走廊和深港、粤澳横琴等科技创新级的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的国家科技中心建设,为“十四五”时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指明了重要方向。
何厚铧指出,功能定位是粤港澳大湾区发挥最大优势的关键,大湾区内各城市和特区要有合理的布局和分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定位做好自身的规划,错位发展,互补共赢。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深圳的创新、珠三角的制造业、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关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珠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区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他提出,应该开拓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升级,推动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发挥更大的作用。
何厚铧又表示,当前新产业的革命和新经济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经济格局,区域合作带动优势互补,通过整合和优化配置粤港澳的创新资源,让大湾区9个城市和两个特区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的不足,就可以形成更强的创新合力,显现新的综合优势。
香港欲与大湾区其他城市“拼船出海”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中,科技创新走在金融、航运等诸多行业之前。她认为,香港能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科技发展的“拼船出海”中,乘风破浪、达到行稳致远。
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科研实力、金融融资方面。她表示,香港有5所大学位列全球排名前100强,尤其在基础科研方面实力雄厚。
她指出,香港的融资环境适合高科技公司的发展。记者查询,2018年以来,港交所先后修改《上市规则》,同意同股不同权公司、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又同意在部分发达市场已上市的中资企业使用便利、简单的规则在香港实现“第二上市”。林郑月娥表示,香港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上市港口,去年的IPO募资额度也达到全球第二,未来会越来越好。
林郑月娥认为,综合科研、制造、金融等要素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发展科技创新的完整产业链,这与其他可比城市群相比较,是一大优势。例如在金融方面,在美国,位于洛杉矶湾区、硅谷的科创公司也不得不在东部的纽约上市,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香港作为上市市场具有地理亲近的优势。在制造方面,香港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也将制造业北移到广东省。
林郑月娥强调,未来必须争取更多的科研人才落户大湾区,希望深圳和香港联合做一个政策包、吸引海外人才。
澳门寻求经济发展新出路
据统计,自从1999年回归以来,澳门的GDP实现多次阶梯级的增长,人均GDP从1.5万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8.2万美元。然而,近年来澳门正在反思过度依赖博彩业的经济结构,希望寻求发展新出路。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为澳门发展带来新动力,其中“横琴将是第一站”,将发展中成药产业。
李伟农表示,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令澳门重新思考以往的高速增长是不是能够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他指出,如果按照原本的经济结构,高速增长可能不会持续。
他介绍,在大湾区城市群中,澳门具有独特的发展要素。一是澳门具有独特的文旅资源,每年接待游客能力达到4000万人次,这与澳门深厚的文化底蕴、世界水平的服务、国际化的人才脱不了关系。另外,澳门是一个连接中国和葡语系国家的平台,可以提供法律、商业服务,令澳门连接大宗商品、纺织品、机电等多方面的贸易关系,这也将顺应中国与葡语系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增长的趋势。
李伟农表示,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是澳门重要的发展契机,因为澳门一直以来缺乏空间,空间制约了澳门产业的发展,也制约了澳门的生活条件。
围绕中医药的产业即将在横琴展开。李伟农指出,《中药药事活动及中成药注册法》即将出台、澳门药监局将会成立,澳门与横琴将就中成药、中医药文化、经典名方或者汉方的研究和制造展开合作,更可以推广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
借助比较优势发展完整高科技产业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比较理论学的阐述。他表示,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要抓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