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轮普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疫情前的2019年底相比,铜价累计上涨44%,铝价上涨29%,铁矿石上涨70%,大豆价格上涨52%。3月PPI环比涨幅达到1.6%,为2002年PPI环比公布以来的最高值。如何认识本轮原材料价格上升背后的驱动力?本文提出,主要矛盾在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供给弹性下降,而不是“输入型通胀”或者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过热,由此应对之策应该在供给侧下功夫,同时重视供给冲击的结构分化影响。
一、“输入型通胀”抓不住核心矛盾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正在经历“输入型通胀”。什么是输入型通胀呢?最直观的定义是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背后是海外需求或者供给冲击的力量。在某些语境下,还有第二种定义,即外需拉动的价格上升:海外需求走强,拉动出口、推高本国的总需求。
“输入型通胀”对我们把握当前价格上升的核心驱动力并无帮助,甚至可能产生误导。一个根本的问题是中国是大型经济体,而“输入型通胀”的概念一般只适用于小型开放经济体。中国本身是大宗商品进口国,如果刻板地按照“输入型通胀”的第一种定义,中国经历的每一轮通胀都可以算作输入型通胀。
实际上,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供求本身就是决定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
此外,本轮价格上涨并不局限于进口商品价格,近期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所涉范围甚广,既包括铜矿、铁矿、大豆、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同时海运费、芯片、以及国内的螺纹钢、电解铝价格等也明显上升。中国出口运价指数自去年5月以来强势上涨,在2月初录得2002年以来最高点,较此前高点上涨54%。
芯片方面,台积电宣布自第二季度起将逐季上调12寸晶圆代工价,涨幅25%;进入4月,中芯国际也表示将追随其他芯片供应商提价,预计涨幅在15-30%之间。
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原材料的普遍上涨是不是由外需拉动,或者全球的需求复苏拉动?从总量上来看,全球增长虽然改善,但尚未恢复到趋势水平、更谈不上过热:OECD成员国去年4季度GDP的绝对值仍然低于疫情前水平,即使一季度环比改善、距离潜在增长趋势仍有差距。根据我们的计算,2021年2月全球工业生产指数比2019年2月增长约4%,相当于年均增长2%,并未高于2018-2019年的年均增速。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18.3%,反映去年的低基数,或者说疫情冲击的扰动,制造业与基建投资、消费均未出现过热迹象。
二、从供给冲击到供给弹性下降
准确把握本轮原材料价格,需要回到疫情冲击的源头,对全球经济来讲是一个供给冲击,在短期的停工停产之外,我们更要关注导致供给弹性下降的一些中长期因素。
首先,疫情带来的供给冲击。一方面,疫情直接影响生产运输,比如秘鲁、智利铜矿的开采运输均受到干扰,还有全球港口清关效率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供给冲击加剧供应链的避险情绪,企业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被迫囤货,增加对库存的需求,扩大供给缺口,这一点在芯片产业链上有明显体现。
短期来讲,需要关注全球免疫落差和美国大幅财政扩张的影响。美国疫苗接种在快速推进,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难以获得充足疫苗,全球供应链距离完全恢复仍有较长的路。因此,美国的财政刺激在推动经济复苏的同时,其带来的物价上升对仍然受疫情困扰的发展中国家来讲,是滞胀的压力。
我们也需要关注绿色转型带来的供给压力。近期国内螺纹钢、电解铝价格的上涨与此有一定的关系。发改委与工信部要求确保实现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唐山提出了严格的限产计划;内蒙古提出自今年起不再审批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的新增产能项目、严控电解铝企业的用电量。
这些变化可能在中期也是约束供给的因素。经历本轮疫情之后,稳定取代效率,成为跨国企业布局全球供应链的关注重点,全球供应链“牺牲部分效率、增加稳定性”的趋势初现。根据麦肯锡去年对超过20个国家的深度调查,样本中93%的跨国企业管理人考虑增加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同时,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政策力度在加大,在这个过程中,高碳行业的供给曲线收缩,高碳投入品相对价格的提升可能是必须经历的“阵痛”。
总之,全球经济供给弹性下降,意味着同等的需求增长带来更高幅度的物价上涨。正如我们在疫情爆发时很难预想到海运费的暴涨一样,中长期的供给压力很有可能也会体现在当前的“盲点”之中。
三、供给冲击加剧结构分化
供给冲击除了对价格的影响之外,还会呈现很强的结构性特征。疫情冲击对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人群应的影响有别,经济主体应对供给冲击的能力也有差异,导致经济体内部的结构分化。
对于实体经济来讲,供给冲击造成大小企业、上下游的分化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遭受供给冲击的部门,现金流骤降;在这种情况下,大企业比小企业更有韧性,收入高、储蓄高的人群比低收入人群更有韧性。同时,下游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受到高运费、高原材料价格的侵蚀,而能够正常生产的上游企业则会受益。此外,线下接触程度高的行业难以正常经营,容易线上化的行业则受益,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