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分,海南阳光炽烈,空气中夹杂着咸湿气息。
85岁的程相文仍然保持早晨四点多钟醒来的习惯。戴上草帽,套起白大褂,他往兜里揣上几张纸,一头钻进了位于三亚南繁基地的玉米地。
程相文并不是农民,而是我国著名的玉米育种专家。第一次来南繁,是1964年,他带着五十斤玉米种子,从河南鹤壁赶往海南三亚育种。一路花了整整十五天,把汽车、货车、轮渡坐了个遍。
五十多年来,程相文在海南选育出了39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的达14个。其中的“浚单20”突破了高产、优质、抗逆有效结合的技术瓶颈,多次创造夏玉米同面积高产纪录,种植面积一度达到全国第二。
超7成新品种经过南繁加代
所谓南繁,是指利用我国南方特别是海南岛南部地区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势条件,将夏季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育种材料,于冬春季节在南方再种植一季或者两季的农作物育种方式。
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其独特的位置和光热条件可以实现农作物的加代繁殖,让一个品种的育种周期缩短1/3~1/2。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就有农业科研单位来此进行科学育种,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这里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南繁育种基地。
和程相文一样,每年冬春时节如“候鸟”般往返于南繁基地和内地之间的科研人员,还有很多。
据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的统计,每年有来自全国29个省份、超过800家“育、繁、推”相关种业企事业单位、超万名科技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工作,每年有超过300万份以上的育种材料及品种进入南繁区,南繁作物种类越来越多样化,已由过去的粮食作物育种为主,正在向棉麻、油料、薯类、水果、蔬菜、花卉、药材、林木以及水产、畜禽等领域拓展,覆盖物种40多种。
有了南繁这个农作物育种“加速器”,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明显提速。迄今为止,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近万个农作物新品种,70%以上经历了南繁加代和选育。
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发展至今已近70年的南繁有了新使命——打造成一个国际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南繁硅谷”。
2021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源头活水:引进国际种质资源
2020年6月1日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优势,建设全球热带农业中心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品种历经7至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都是从资源上先突破。
但是,农业农村部负责人日前就普查的有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许多种源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优异种质资源储备不足,精准鉴定挖掘不够。
解决之道,一方面是开展国内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家底、开展抢救性收集保存。另一方面,是打开国门,引进国外优质种质资源,甚至让流失在外的种质资源尽早“回家”也是题中之义。
2021年3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印发《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总体方案(2021~2023年)》,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作物、畜禽、水产种质资源普查。据介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技术要求最高、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普查。
“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农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农业农村部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而另外一个重要抓手,落在了海南。
目前,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正在推进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三亚规划6028亩用地建设南繁科技城,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载体,周边配套规划631亩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起步区、3万亩南繁核心育种基地以及5000亩生物育种专区。
“中转基地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通过海南开放的大门把国外的优质种质资源引进来;二是设立专业的检测机构,方便国内的种质资源走出去;三是承担国际间的检测业务。比如,美国的种子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但是进口国不具备完全的检验检疫机构,所以委托中国的机构进行检测,确认无毒无害了再送过去。这其中,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最核心功能就是引进来,做大中国种业。”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总规划师何国华解释道。
2020年5月,中转基地实现了“零突破”,经过约四个月的隔离试种,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下称“隆平生物”)成功引进了230千克巴西玉米种子。这也是中转基地的首单科研用作物种子进境业务。
“隆平高科在巴西有一个子公司——巴西隆平,我们将巴西隆平提供的巴西本地商业化品种进口到崖州,隆平生物将自己研发的生物育种“芯片”回交转育到巴西品种里,再出口到巴西隆平,让他们在当地进行针对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