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经济数据重磅出炉,虽然去年同期基期较低对于18.3%的季度增速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各项超预期因素显示出来的中国经济复苏韧性。而同比增长数据后紧跟的环比增速以及两年平均增速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不要对将近20%的增长过于乐观,还应该理性的认识到,中国经济在疫情前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消失,人口老龄化、结构转型等问题依旧是未来需要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叠加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新问题,中国经济道阻且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依旧具有较大的空间和弹性用于解决短期和长期问题,而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更加考验政策层面的决策能力。
一季度经济数据亮眼,除了基数原因,还有哪些因素?怎样看待二季度和全年的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牢固,还需要什么样的宏观政策?如何防范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以及解决制造业投资增长放缓的问题?本轮通胀高点在哪儿?会扰动货币政策决策吗?未来还有哪些增长点?
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
主要观点:
消费和出口是基数之外的增长亮点;
从数据当中看到积极因素,但也不要盲目乐观;
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仍需要政策扶持;
要防范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没有一个大国靠服务业崛起;
宏观政策保持适当扩张需打破要素流动藩篱;
PPI或将在二季度达到峰值,通胀处于央行可控区间内,通胀不会成为政策收紧的重要理由;
中国还有政策空间,没必要追随发达国家的创新尝试;
消费和投资在未来将继续释放增长动力。
消费和出口是基数之外的增长亮点
第一财经:张老师好,非常感谢接受我们首席对策的专访,首先如何看待一季度非常亮眼的经济增长数据,除了基数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张明:首先我还是必须得提一下基数,因为去年中国的季度GDP增速是前低后高,一季度是-6.8%,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必然是一个前高后低,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真实的经济复苏它还在进行。譬如说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速非常的亮眼,今年一二月份按照美元计价,我们出口同比增速达到60%,那么这个速度可以说哪怕把基期替掉之后,也是非常强劲的,在过去10年来看都是非常强劲的,那么它背后反映了我们供应链的弹性,同时也反映了全球需求回暖之后,对我们出口的推动。那么另外一个因素是消费,在年初的时候经济学家谈到一季度的消费都比较担心,因为疫情重新反弹,很多人春节没有回家,会不会影响消费?但是最后一二月份的消费的数字出来来看,就地过节并没有对消费产生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反你比如说像餐饮业,像娱乐业的消费,还非常的强劲。
看到积极因素也不要盲目乐观
第一财经: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怎么来看二季度和全年的一个经济的增长?
张明:今年全年的增速我们觉得大概在8.3%左右。和之前的增速相比还是非常不错。但是考虑到还是要考虑到基期,所以说到了明年我们觉得增速可能就会获得一个正常的水平,比如说一个6%左右的水平,我们还是要两方面来分析,不要过于的乐观,但是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
中小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仍需要政策扶持
第一财经:有评论认为现在虽然说一季度的数据比较亮眼,但是我们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还是需要有一些宏观经济政策的扶持,您怎么来看这个观点?
张明:从去年的经济复苏来看,那么我们本轮的复苏是非常不均衡的,在传统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是非常亮眼的,在投资中房地产和基建是比较亮眼的,但是制造业投资的复苏是比较疲弱的,同时占到我们GDP60%左右的消费迄今为止是比较疲弱的。那么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中低收入家庭他的收入遇到了负面冲击,影响比较大,导致消费复苏比较缓慢。同时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受到国内外需求紧缩的冲击比较大,所以说今年我觉得总体来讲,这两个群体还需要进一步的扶持,一个是中低收入家庭,一个是中小服务业企业。那么从财政政策来讲,我们要有减有增,增的就是要直达基层的财政补贴,我希望能够继续给到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那么货币政策我认为也应该继续保持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
要防范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没有一个大国靠服务业崛起
第一财经:您刚才提到了制造业,制造业整体在中国现在的比例正处于一个下降的状态,尤其它跟一些海外的国家比的话,它下降的速度会更快。有专业的学者就表示说,可能在接下来的5年,中国可能会出现去制造业或者是去工业化的这么一个状态,你怎么来看?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张明:首先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从制造业和投资主导转为服务业和消费主导这样一个转型的过程中,所以说制造业占比的下降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但是我们要防范制造业占比过快的下降,因为没有一个大国是靠服务业来崛起的。那怎么来做呢,我觉得至少可以做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大力促进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你比如说像工业4.0,把传统制造业和数据云计算结合起来,把这种靠规模来取胜的制造业变为量身定制的柔性制造。还有一块是智能制造,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