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中国是否面临输入型通胀风险,俨然成为一大热门话题。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纽约原油期货、伦铜、伦铝、美国玉米期货等大宗商品涨幅分别达到35%、22%、18%与19%。
受此影响,3月中国的工业生产者采购价格里,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7.3%,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5.6%,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7.1%。
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次会议指出,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当前输入型通胀压力骤然升温,中国央行未必会收紧货币政策。究其原因,一是3月份PPI同比增速涨幅较大,是建立在去年低基数效应的基础上。就2020-2021年平均增速而言,3月份PPI这两年平均同比增速约在1.4%,依然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准;二是就传导性而言,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终端工业品、生活资料、CPI的传导性较弱,显示下游需求依然不够旺盛;三是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是短期现象,其上涨主要驱动力是全球疫苗接种令经济有望恢复到疫情前水准,因此原油等大宗商品也随之向“疫情前均价”靠拢。
“目前,中国货币政策依然立足于持续推动经济复苏增长。”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学家向记者指出。
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表示,考虑到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全球经济复苏尚有不确定性,中国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既要避免信用收缩,也要避免通胀预期强化。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要化解大宗商品上涨所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升温,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相关部门还要引导实体企业加大期货套期保值与基差交易,有效对冲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波动与经营压力。
记者多方了解到,近年国内多家期货交易所一直在推动企业开展期现结合的套期保值操作,从而将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冲击降至最低。
“目前,相关部门还在积极推动商品指数基金入市,进一步提高大宗商品期货的交易活跃度与价格发现功能,从而让实体经济拥有更丰富的套期保值操作策略对抗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一家期货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指出。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缘何延续合理宽裕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输入型通胀压力升温,部分全球投资机构开始押注央行可能会收紧货币政策。
“3月以来,包括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央行已经扣动加息扳机,因为这些国家通胀率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而快速走高。在华尔街,部分对冲基金认为中国迟早会加入其中。”WrightsonICAP首席经济学家LouCrandall分析说。
在上述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宏观经济学家看来,中国当前所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截然不同。
一是此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没有得到需求端支持,导致PPI向CPI的传导并不显著,就3月份经济数据而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里的采掘工业价格上涨12.3%,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10.1%,但到了下游产业,加工工业价格仅仅上涨3.4%,生活资料价格只上涨0.1%
二是大宗商品此轮上涨未必会持续很久,目前很多大宗商品价格已经恢复到疫情前水准,但全球经济需求与复苏进程仍未达到疫情前水准,某种程度而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多受到资本流动性泛滥影响,而不是经济基本面支撑。随着美联储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大宗商品涨势正变得难以维系。
“这都令中国央行大概率延续当前相对合理宽裕货币政策。”他分析说。
央行调统司原司长盛松成此前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比如在经济增长方面,去年全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创历史新高,达到94.1%;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22%,是历史最低点;净出口的贡献率达到28%,是中国加入WTO以来的最高纪录,均表明中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一位地方钢铁企业业务主管向记者表示,3月采掘工业价格与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增速之所以较大,还受到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影响。一些资源大省为了早日落实碳中和碳达峰政策,对当地钢铁等能源企业启动限产限电措施,导致原材料产能有所下滑,助推大宗商品价格同步走高。但随着越来越多能源企业引入环保技术恢复开采生产,大宗商品价格会因供给增加而出现回落。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国内相关部门之所以高度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稳定与实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冲击。具体而言,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可能会带来库存周期混乱。当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很多企业在补库存和去库存之间犹豫不决,令库存周期出现不稳定,加剧国家经济运行波动率同时,也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跨周期调节带来新的操作难度。
王一鸣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除了要避免信用收缩与通胀预期强化,还要做好预案与跨周期平衡,以应对新的不确定性。
多部门引导企业加大期货套保操作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大宗商品上涨所带来的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