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箱"
时间:2021-04-13 00:00:00来自:期货日报字号:T  T

主要有三个: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与准备金率

美联储下设分支机构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JamesBullard)近日称,当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率达到75%甚至80%时,可就缩减QE问题进行讨论。这是美联储高管首度谈及缩减QE,在以往,美联储将通胀、失业率等关键经济指标达到某一水平,设立为利率或QE调整门槛的情况并不少见,此番布拉德将疫苗接种率视为决策关键指标,颇为不同寻常。那么,美联储眼花缭乱的货币政策“工具箱”究竟都有什么?

A体系结构

美联储全称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理事会、货币政策委员会(FOMC)以及联储银行(12家)。美联储理事会主要负责监管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联邦储备系统,它由7名执行理事组成,其中包括1名主席、1名副主席以及5名执行理事,均需要通过总统提名以及参议院批准后方可上任。主席和副主席任期为4年,可以连任,执行理事任期为14年,相互任期间隔两年。

FOMC主要任务是决定美国货币政策,具体职能包括公开市场操作、议息决议、调整资产负债表、外汇指导等。该委员会由12名委员组成,其中7名委员由理事会理事担任,此外还包括纽约联储银行行长以及其他4名轮值联储银行行长,一般情况下美联储主席也就是FOMC主席。FOMC每年要开8次会议,每6周一次。12家联储银行独立运作,主要职能是监管辖区内金融机构、发放基础货币给辖区内金融机构。

三个组成部分中,FOMC由于负责制定美国的货币政策,因此每次FOMC议息会议的召开都会引起市场关注。美联储议息会议特别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经济成长以及通货膨胀。当利率过高的时候,会造成经济活力下降,当利率过低的时候又可能会促使通货膨胀上行,因此,美联储议息会议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寻找经济成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平衡的利率目标区间,这一利率也被称为中性利率。

一般而言,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间目标,最终实现货币政策传导的终级目标。从历史上看,美联储中间目标由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并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采用了利率走廊模式,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使目标利率处于利率走廊之内。

传统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三类,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和准备金制度。而美联储在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创新出了多种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

B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

美国是最早采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的国家,具体的管理和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执行,目的在于通过准备金的调整,来影响联邦基金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回购以及买卖有价证券,回购市场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名称与中国一样但是操作方向相反,美联储的逆回购是回笼资金,正回购则是释放资金。此外,美联储(纽约联储银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通过公开市场的买卖,短期来达到调节金融机构准备金水平,进而影响联邦基金利率的目的,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就演变成了非常规的量化宽松政策。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可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美国国债、市政债券以及美国政府担保的债券。

再贴现制度

再贴现是美联储历史最悠久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接受的抵押品包括美国政府债券、联邦政府和地方债券以及部分可接受的私人资产。

再贴现政策主要有两个职能:一是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最初的时候美联储规定只有当金融机构无法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时才能通过贴现窗口筹资,且利率一般低于联邦基金利率,这意味着一家银行一旦通过贴现窗口融资就显示该银行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因此这种带有“污名效应”的政策工具早期都被金融机构回避使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3年之后美联储将再贴现贷款进一步区分为基础贷款和次级贷款,同时将贷款利率提高至联邦基础利率之上,并取消了带有“污名效应”的相关规定。二是保持联邦基金利率稳定。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工具向市场注入额外的流动性,以此来修正拆借市场利率的偏离政策目标区间的问题。

准备金制度

美联储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两个部分,1990年美联储取消了非交易性账户的存款准备金要求,交易型账户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2%降至10%。自此之后存款准备金要求几乎没有大的变化,直到2020年3月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至零。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宣布开始向存款准备金付息。通过向存款准备金付息,美联储构建了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存款准备金付息率成为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上限,隔夜逆回购利率构成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下限。美联储通过提高或者是降低存款准备金付息率以及隔夜逆回购利率来实现加息或者是降息的目的。

C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2007年,美联储通过不断降息,将基准利率从5.25%一路降低至0%—0.25%的历史最低区间,这一操作使得美联储在金融危机期间耗尽了利率的杠杆。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在2007年之后开始推出一系列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向: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为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背书;与市场沟通形成预期管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