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泰:低碳经济与软价值时代的投资机遇
时间:2021-04-13 00:00:00来自:新浪财经字号:T  T

主要观点:

1.中国实现碳排放目标,从技术路线上取决于各种新能源技术的利用,从政策上有赖于各项节能、减排、污废处理政策的执行,根本出路还在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2.碳排放问题是农业时代和软价值时代之间的工业化时期的历史阶段现象,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领先于中国是他们碳排放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因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解决我们碳排放问题根本的出路。

3.碳达峰、碳中和、气候经济所带来的投资机遇,第一在于包括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氢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对生产方式的改变;第二在于那些应用这些新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场景创新,新技术+场景创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比尔·盖茨先生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以令人钦佩的人类关怀,详实而专业的数据为基础,向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发出了碳减排的倡议。对于碳减排行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碳减排目标和实施计划,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好评。虽然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专家、学者、企业、个人还在怀疑碳排放与地球升温的这些预测,但是从现实中我们感受到的这些年环境污染的影响出发,我相信各界人士都非常支持中国参与这项行动,也愿意响应比尔盖茨先生的倡议。在资本市场上,与碳减排相关的新技术、新场景自然也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碳排放问题源自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

气候问题、碳排放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源自我们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工业革命;因而解决碳排放问题,既要重视碳排放控制政策和新能源技术,从根本上还是靠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

为什么这么讲呢?在农业时代,显然我们没有碳排放的问题,也没有工业污染的问题,因为农业创造财富的方式就是两种:一是利用植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所以有了种植业;二是利用动物的繁殖和生长规律创造财富,所以有了养殖业。不管是发展3000年、5000年还是10000年,农业的财富总量之所以增长缓慢,主要源于财富创造方式的局限性:种一季小麦或养一只羊取决于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周期,没有办法加速;财富的源泉就是地球表层的有限的生态土壤环境。所以从财富的源泉和财富创造的方式上,农业财富总量和创造效率几乎一开始就被上天给定的。

工业革命为什么能够引发财富的大爆炸?一方面拓展了财富的源泉,另一方面改变了创造财富的方式。工业革命把人类创造财富的源泉从地球表层土壤有限的生态环境扩展到所有的地球资源,不管是化石资源,还是风、电、潮汐,全都可以成为人类财富的源泉;而工业创造财富的方式也摆脱了动物和植物生长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各种物理、化学的手段任意加工自然资源,所以才有了工业社会的财富大爆炸——而是这种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碳排放有可能影响人类的未来。

在这样认知的前提下,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工业时代我们不得不选择的新的技术路线,比如各种清洁能源技术来改变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实现减排的目标;但是要想有一天从根本上解决气候问题,还是需要下一次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软价值、软产业引领的财富革命。

“软价值时代”的财富创造方式变化

近期我在中信出版社出版了新书《创造新需求——软价值引领企业创新与中国经济转型》。在这本书中,我把正在发生的财富创造方式的变化,叫做“软价值时代”。

软价值时代,财富的源泉主要不再是地球的自然资源,而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举个例子,知识产业,包括教育、创作、论坛、会议,就像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召开这个新书分享会,这样的知识产业的碳排放是多少?虽然在这儿开会确实需要一个场所,也需要少量的电,但是与物质产品的加工业相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消耗的地球资源是非常少的。

又比如文化娱乐产业,做一款游戏也好、拍一部电影、创作一个艺术品或者搞一场体育比赛,虽然也需要消耗少量的资源,但这些文化艺术娱乐产品的主要财富来源还是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它满足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

再比如信息产业,要发一封邮件,发一条微信,打一通电话,这些信息的创造,消耗多少能源?有多少碳排放?会带来多少环境污染?

假设我们的经济结构中的80%都是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以及制造业中所包含的研发、设计、品牌、体验价值,那个时候我们一定是碳排放达标的。大家知道吗?美国的制造业在本国经济的占比只有11%,英国的制造业在本国的占比只有8%,而中国的制造业占比从过去几年的30%降到29%,现在是27%。欧洲、美国为什么碳排放少?并非他们日常生活中人均消耗的能源少,而是他们已经走过了那个发展阶段,是因为前些年全球制造业中心从欧美转移到中国来了,如今这些国家的软产业占比超过80%,这些产业本身就是低碳经济。

总之,与能源相关的生产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控制碳排放的标准和执行也很重要,但是能不能实现碳排放的目标,既取决于能源技术发展和节能减排政策,也有赖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人们生活方式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