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通GDP跑出一条“微笑”曲线,全年实现10036.3亿元的总量,同比增长4.7%,这一增速在长三角39个城市中高居第二。南通正式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迈入“万亿GDP俱乐部”地级市。将时间拉长,整个“十三五”期间,南通经济总量连跨4个千亿级台阶。
这座位于上海北翼的城市,正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向北发展最引人瞩目的“桥头堡”。
“南通,难通,南不通”,曾是南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多重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南通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机遇。
机遇,也是挑战。压力之下,南通明确“三个全方位”战略路径:“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标语,证券时报记者在从机场通往南通市区的路上,处处可见。
如果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看成是东风,南通又是如何调整城市发展的“船舵”,让地区经济乘风破浪的呢?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进南通,对话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专家学者,探寻这座活力城市的发展密码。
让路通起来:
扭转城市发展格局
居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的南通,尽管通江达海,却长期受困于长江天堑,“向南不通”,对比同样处于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和长江三角洲洲头的上海,南通的发展被远远抛下,甚至显著低于长三角南翼城市群。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于南通人民而言,这样的体会异常深刻。
2008年6月,苏通大桥正式通车;2011年,崇启大桥顺利通车。南通向南到苏南和上海,终于不用靠轮渡了。
交通通达能力实现跨越性提升,城市发展迎来格局性转变。
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陈长江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交通格局的转好,南通能够更好地享受到上海以及苏南经济的溢出效应,能够充分利用上海的一些国际化平台来发展,也能够更好地利用上海的现代金融服务。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出台和跨江交通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南通也从“南通”,到“向南通”,再到“一通百通”。
“十三五”最后一年,第三座跨江通道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暨沪苏通铁路通车。南通到上海,高铁只需66分钟便能直达。这是南通“一通百通”新局面的一个缩影。
同年,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通新机场选址正式获批,北沿江高铁线型确定、即将开工,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开工建设,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沪苏通铁路、盐通高铁相继建成通车……目前,南通共有8个过江通道项目得到规划支持,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格局。南通也将从过去的交通“神经末梢”变成“神经中枢”,成为区域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
路通了,城市发展格局扭转了,新形势下对城市的发展气魄、干事创业能力、思想创新开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南通提出“破除小富即安、小城心态”。2020年3月,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提出“大力发现、培养、使用‘狼性’干部”。南通市委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激发“狼性”精神、培养“狼性”干部。
当地媒体评论:“狼山脚下呼唤‘狼性’干部,这就像一道征召令,召唤千千万万的干部披挂上阵走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释放出南通破除小富即安、小城心态的危机意识。”
把产业引进来:
南通计划“再建一个南通”
“南通市沿海地区对重特大基础产业项目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南通市第一家百亿级制造业企业中天科技在南通市如东河口起家。如东区位独特,濒临黄海。工作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南通市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强化,多个项目的开发促进了产业进一步集聚。
近年来,依托合作园区、联合研发平台、重大项目,南通汲取了来自上海和苏州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大量优质发展要素。
南通市智能装备商会会长、国盛智科董事长潘卫国认为,按照世界高端制造格局,经济活跃地区1.5小时~2小时车程半径内是高端制造的集聚区。随着交通通达,南通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更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
沪通两地早已通过融合互动实现了“34567”,即南通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显示,上海、苏州、南通三大技术转移枢纽城市已逐步形成,其中,南通是典型的技术输入型城市,是长三角最大技术专利输入城市。
2020年,由苏通、锡通两个跨江合作园区一体化融合而成的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成立,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新能源汽车及其核心部件为重点的精密制造、以大规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为重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三大特色产业。今年一季度,有31个项目在这里集中开工,涵盖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总投资约268亿元,其中制造业29个,总投资约212亿元。
在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何建华看来,对南通来说,上海是标杆,应当抓住机遇主动对接,承接上海外溢的优质资源,并根据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