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生活就像美丽的梦幻
时间:2021-04-12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如果真正放开城乡之间的限制,让人口可以带着资源自由流动,双向流动,那是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

《半月谈》杂志做了一期《“逆城市化”生活兴起:回到农村能找到乡愁吗?》的报道,提出一个让人神往的话题,即逃离城市,回到田园,过一种像隐士或神仙一样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对田园风光的痴迷和讴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文人在城市里当官久了,厌倦城市生活,萌生归隐之意,就常常寄情山水田园,渴望回到故乡。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人心旷神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令人不胜向往。与喧嚣热闹的城市相比,宁静的乡村确实非常适宜修身养性,遗世独立。

不过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城市生活的优点都是田园乡村所无法比拟的。城市往往位于交通要塞,人烟辐辏。这样,城市天然地具有规模效应,在有限的土地上承载了大量的人口,对资源的利用达到极高的水平。在有限的范围内,公用事业的管线建设可以得到很大的节约,公共服务可以因为集约化规模化而降低价格,得到普及。也因为人群集中,知识创新、文化交流、思想碰撞更加频繁,科学文化艺术等也得以繁荣和发展。商品交流非常普及,日常生活由此变得非常方便。当然,也正是因为城市人口集中,造成种种“城市病”。在早期的城市中,由于没有抽水马桶,没有上下水管道,没有污水处理,没有水净化措施等,使得城市卫生条件极为恶劣,街道往往也是屎尿横流。这一切弊病,在现代发达国家的城市中都得到解决,但是交通拥挤,房价高昂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城市的人们。不少人觉得生活在钢筋水泥的框架楼房中,与土地失去了联系,失去了人生的根,于是生出无数乡愁。逃离城市,回归自然,成为很多人的梦想。这就是所谓的“逆城市化”生活。

“逆城市化”生活尽管美好,但如梦如幻,很难实现。

乡村生活尽管安宁静谧,和谐自然,但是目前来说,中国大多数乡村的公共服务还相当落后,与现代文明的鸿沟仍然非常巨大。虽然乡村基本上普及了电,有些也有了宽带,但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已经接通了自来水,有些乡村还没有通村公路。乡村的商业网点也非常稀少,商品的数量品种有限且假冒伪劣横行。不少乡村并无快递业务,如果有,价格也非常昂贵。尤其不能让人满意的是,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不但没有正规的医院,可能连像样的药店也不常见;即使有药店,出售的可能是过期多年的旧药甚至假药。遭受急症而想得到尽快治疗,至少得跑相当的路程。总之,乡村生活尽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甚是安静,但是,也非常不方便。这是泼给“逆城市化”生活的一盆冷水。

实际上,如果真正放开城乡之间的限制,让人口可以带着资源自由流动,双向流动,那是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的。如果人们嫌城市拥挤,生活成本高,生活艰难,带着自己的财富,放弃城市,回归乡村,投资乡村,在乡村建功立业,那么,乡村必然就会得到改善。如果有很多人愿意这么做,那么,乡村就会不断向城市文明水准靠拢。如果一个人觉得城市不好,就可以选择回到乡村,如果觉得乡村不好,也可以选择回到城市。如果这样的流动是自由通畅的,是双向无碍的,那么,人们的这种自动选择,必然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但实际上城乡之间还不能做到完全的双向自由流动。中国有农转非也就是农村户口向非农村户口转变的历史,很少有所谓“非转农”的实践,也就是说,随着城市化进程,无数农村人口进入了城市,但是,很少有城市人口主动回归农村。将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在政策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拥有农村户口的居民可以得到宅基地,有了宅基地就可以在农村盖房子过日子了。而宅基地是不能出售转卖的。显然,没有农村户口是不可能在农村获得宅基地的,而没有农村宅基地的话,一个人怎么可能在农村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呢?除非租住农村的房子,但是在真正的世外桃源,可供出租的房子是极少的;而在有大量房子出租的地方,已经不是典型意义的乡村了。

对宅基地的限制,主要是出于节约耕地的考虑。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是重要国家政策。城市化虽然带来城市拥挤和房价腾踊,但比起在农村分散建房来,总体来说对土地的节约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允许城市人逃离城市,涌入乡村,盖房自住,那么,农村耕地必然要受到严重侵蚀,18亿亩红线可能不保。18亿亩耕地红线面前,“逆城市化”生活受到很大限制。

不过,目前全国非常多位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的村落被人们无情抛弃,耕地也彻底撂荒,这些耕地已经根本没法耕种。像这样的地方,如果能够适当放开限制,允许厌烦城市生活的人前来盖房居住过隐士生活,对于耕地也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让人们多了一种新的选择,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新的感受。对于这类地方的限制,是不是可以有所松动呢?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