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上任100天的疫苗接种目标提高一倍至2亿人次,并在1.9万亿财政刺激的基础上,宣布了2.2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受美国疫苗接种的积极进展和经济复苏预期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攀升至1.77%以上。
而在美国时间3月31日,美联储宣布停止续作SLR(补充杠杆率),市场对美联储关于美债收益率的容忍限度到底是多少产生联想。不过,目前十年期通胀预期抬升至2.37%左右,实际利率小幅回落至-0.63%,五年期通胀预期抬升至2.54%左右。
业内认为,较短期的通胀预期相对长期更易受到政策周期和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五年期和十年期的通胀曲线处于“倒挂”,显示出市场将偏高的通胀预期视为短期性的。在触及1.77%高位后,美债收益率在本周末又出现回调迹象。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只要美债收益率上行匹配经济增长和核心通胀水平,触及金融风险的概率仍然较小。
周四,中国央行表示,美联储政策对我国影响较小,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美联储对美债收益率的容忍极限是多少?SLR不续作透露出怎样的讯息?通胀抬头,美债收益率走高,是否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是否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波动和输入型通胀?美国的新基建计划会对市场有哪些影响?利好哪些板块?随着疫苗的全球铺开,需求回升,是否会分流中国的出口优势?资本市场开放是否能成为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一个新的纽带?
第一财经《首席对策》专访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
孙明春的主要观点:美国通胀10个月左右见顶美债收益率最高预计在2%左右;SLR到期未续作对金融市场影响有限;美债收益率上升可能导致短期资产价格有波动调整,但整体危机可控;美国过多财政支出或导致未来的增税和融资成本上升等问题,新基建政策利好大宗商品板块;美元汇率升值可能影响新兴市场;国内市场风险压力不大,应更多关注自身基本面变化;国内货币政策趋于稳定,有充足调整空间
第一财经:孙总您好,感谢接受我们的专访,美债收益率已经突破了1.7%,现在市场最高的预期大概是在2.5%,您认为美联储能容忍的极限在多少?年内的水平在多少?
美国通胀10个月左右见顶美债收益率最高预计在2%左右
孙明春:坦诚讲我觉得容忍的极限完全要取决于后期的经济形势和通胀形势的发展,我觉得在目前来讲的话,短期来讲就美像联储讲只要收益率的上升,它是一个order的就是有序的。我觉得他基本上他会允许它在往上涨一段,那么这后面当然也取决于大家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看法,如果经济是一个比较可持续的一个复苏的话,其实2%也好,2.5%也好,收益率整体也不是太高。但是实际上作为我自己的判断来讲,我觉得美联储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这一轮可能是个脉冲式的,因为美国的通胀长期来讲还有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大家也都明白,无论是全球化、自动化、智能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使得劳动力成本很难往上走。它的通胀的可持续性,尤其是核心通胀的可持续性,应该是比较弱的。换句话说,再过10个月左右或者说12个月左右,CPI可能就见顶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看到这10年期的国债,我们看一年的通胀,如果在2.5%、2.6%的话,我觉得10年期国债也应该到不了这个水平。所以我个人的判断可能在2%左右也就差不多了。
第一财经:我们确实看到最近美联储也是有它自己的动作,比如说我们看到SLR(补充杠杆率)在3月31号之后就不续作了,这个原因是什么?会对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
SLR到期未续作对金融市场影响有限
孙明春:是这样的,SLR去年推出来也是一个因为确实当时的市场波动比较大,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做市商,它的国债拿的量不够,使得整个国债流动性受到了影响。这当然也是因为09年金融海啸以后的一些监管政策的变化,所以应对当时的紧急情况,美联储推出了这么一个差不多一年期这么一个长度的暂时性的措施。那么现在大家也知道,过去这一年实际上就在短暂的那段时间之后,国债市场已经恢复了正常,所以确实也没有必要继续再延续下去,美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它们的银行集团,它们的资本充足率来看的话,到期的影响应该是有限,不会导致说金融机构因为这个原因要大幅度的削减多少这种资产,国债资产之类的有一点影响,我觉得应该没问题。
第一财经:所以现在您刚才也提到了,美国虽然说通胀在10个月之后可有所回落,但确实有通胀的压力,同时我们看到美债收益率的一个提升会不会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短期资产价格有波动调整但整体危机可控
孙明春:这个就要取决于刚才咱们讲的道理,它的往上走是一个有序的还是无序的。经济如果复苏了,收益率这么有序的回升,在通胀又回升的情况下,我觉得金融市场完全可以接受。但如果说真的要是突然上升的剧烈性比较大的话,比较紧急的话,确实有一些问题,主要是资产估值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其实经过去年3月23号以后,联储大放水以后,全球各类资产价格都大幅度上升,市场价格上升了很多倍,所以资产价格泡沫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那么很多投资者把高估值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