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看待拜登政府力推总额约2.25万亿美元基础设施建设一揽子计划的基础建设计划实施前景?又要如何看待当下拜登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思路?如此庞大的连续经济刺激计划是否会引发美国经济过热并引发通胀危险?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恒生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表示,目前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形成了一个合作“不分家”局面,现代货币理论(MMT)体现在了美国货币政策思路之中,且符合民主的诉求:不需要收税,只需大量印钱,且在低利率环境中,民众的福祉看起来也没有损失,债务可持续性也没有问题。
在她看来,拜登政府的基建计划由于两党政治等诸多问题可能最终在支出规模上要打个折,比如缩减到1万亿~1.5万亿美元,同时亦由于两党政治立场和财政态度分化问题,在州一级层面实施时恐不会那么顺利。
与此同时,在市场与美联储在通胀问题上看法不同的问题上,王丹认为,美国经济过热没有基础,“更有可能发生的是,到明年之后,美国经济就回归到历史趋势上去,即大约2~3%的年增长率”,而虽然“现在市场认为高通胀要来了,通胀预期有所抬头,但最近的通胀数据水平还是很低。短期的通胀都没有上涨,长期的通胀又怎么上升呢?这就是一种(市场)对未来的恐慌性的预期。”
现代货币理论符合民主党诉求
第一财经: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受到了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指导?
王丹:是的,MMT体现在美国的货币政策思路中。当下该理论在美政界中最大支持者是(美国财长)耶伦(JanetYellen)。耶伦的出发点是,美国的基建法案需要有所谓的持续融资,要么就得发政府债券,要么就得增税了。现在看来,增税这一手段几乎是不太可能达成效果的,因为只能给最顶层的富人增税,还有给制造业增税,但这是很有限的。但如果让央行(即美联储)出手买政府债券,这是可以接受的,且成本非常低。所以,耶伦的表态和美国总统拜登的表态都是一致的,他们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第一财经:你认为这一理论中的潜在不足之处是在什么地方?
王丹:这一理论最大的不足是,首先这是一个非常崭新的理论。MMT实际上颠覆了以往经济学的认知,在传统经济学里加了一个负杠杆。央行应负责管理通胀,且央行和财政部的职能是分开的。但是现在看起来其实是央行决定支出,财政部是在负责调节支出、控制通胀,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合作式的财政货币政策不分家的局面。这同长期以来,我们提到的央行的独立性其实是有根本性改变的。
此外,(美国货币政策)现在还有一个整体的思路:因为借贷成本非常低,只需要央行不断印钱发钱买一切就可以了,这非常符合民主党的理想状态,因为这就不需要收税了,只需要大量印钱,而且在这么低的利率环境中,民众的福祉看起来也没有损失,债务可持续性也没有问题。
但这里的问题是:没有免费的午餐。大家过去没有见过先例,但是这个成本一定会发生,只是你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发生。
我认为,MMT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最接近“流动性陷阱”问题。也就是说,当利率低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取多少钱,其实对于实体经济都没有效果。各个国家搞量化宽松(QE),央行不停地购买政府债券,但这种方法没有推高实体经济价格,没有产生一个信号提示作用,没有推高工厂产出,也没有推高工人工资水平。但是,它推高了资产价格,这其实是把广义的通胀推高了。短期来看,我不认为这对实体经济有太大的伤害,毕竟借贷成本很低。但是,我觉得这对于金融系统长期的伤害是比较大的,因为它会让整个资本市场变得非常脆弱,一旦有风吹草动,它的波动就会非常之大。
拜登基建项目或打折扣
第一财经:拜登又计划用加税的方式为基建项目的支出筹资,你认为这种手段是可行的吗?
王丹:对于拜登正在力推的2.25万亿美元的基建项目,现在国会还没有通过,因为共和党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我认为,即使最后该法案得以通过,如果是按照现在的规模通过的,我还是有点惊奇的。因为我估计该法案在支出规模上要打个折,比如缩减到1万亿~1.5万亿美元。
其次,假如法案真的通过了,后续也会有一连串问题。因为这个项目的执行是在州政府层面的,联邦政府提出的2万亿美元到后面肯定是不够用的。在推基建的过程中,如果是在州内的项目可能还好说一点,但如果是跨州的项目,比如拜登提出的州际公路和州际铁路,我不知道在政治上如何能推动,尤其是有不少州和州之间在政治立场和财政的态度上是有很大分化的。
第一财经:奥巴马政府时期的基建计划并不是很成功,你认为拜登推行这个2万亿美元基建方案的真正诉求是什么?是否即使将来规模打了折扣,但只要能推行下去,它就会产生积极影响呢?
王丹:我认为拜登是想在任期初期定下一个基调。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犯了一个错误,即推出的刺激法案不够大。这导致后来出现了一种反思,就是很多经济学家说的“好事再多也不为过”,意思是刺激计划一定要“过火”,要特别大才行。1.9万亿美元的刺激法案和去年的刺激计划一样都是针对消费的,是转瞬即逝的,没有持续的推动作用。
所以,美国下一个比较大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