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台文件支持珠海、湛江、汕头三市发展,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激活另外三大都市圈。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迎来深刻变化。
3月29日,广东省连发三份重磅文件,支持珠海、湛江、汕头三市发展。三份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三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并根据其定位规划了发展路线图。
按照文件内容,广东将把珠海打造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汕头的定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将被打造成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一直是广东的软肋。广东针对珠海、湛江、汕头三市推出“量身定制”的政策,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助于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同一天,广东省连发三份文件,针对珠海、湛江、汕头三市推出“量身定制”的“大礼包”,政策扶持力度可见一斑。
在受访专家看来,广东的这一举动,其实并不令人意外。广东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曾指出,要将珠海打造成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支持汕头、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长期以来,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出台的三份意见,立足把珠海、汕头、湛江三市改革发展放到全省推进珠西崛起、两翼齐飞的战略格局中系统谋划,推动三市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沿海经济带已经成为广东发展的新主战场,珠海、汕头、湛江三市均是沿海城市,广东专门出台文件支持这三个城市发展,相当于是找准了发展沿海经济带的抓手。”
对于三个城市的未来发展,广东省均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并为其规划了发展路线图。
对于珠海,广东省明确其定位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到2035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澳珠极点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建成民生幸福样板城市、知名生态文明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
对于湛江,广东省明确其定位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到2035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作用充分显现。
汕头则被定位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广东省同样明确了汕头的发展目标:到2035年,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位居沿海开放地区前列,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
陈鸿宇分析称,广东省此前谋划了五大都市圈,这五大都市圈的核心分别是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广东目前拥有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而其他三个都市圈发展相对滞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出台文件支持珠海、湛江、汕头三市发展,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要激活另外三大都市圈。
“通过政策的赋能,广东省希望不断提升珠海、汕头、湛江的城市发展能级,打造新的发展增长极,带动都市圈其他城市的发展,这样广东的五大都市圈就都可以活起来,有望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陈鸿宇说。
海洋产业和数字经济成新亮点
珠海、湛江、汕头三市被广东委以重任,而要实现未来的发展目标,需要有具体的抓手来支撑。
陈鸿宇表示,从几份文件可以看出,广东在为三个城市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主要的抓手。“根据三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广东量身定制了扶持政策,既体现了城市既有的发展优势和产业基础,又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三份文件均提出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除了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外,海洋产业、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也被寄予厚望。
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珠海将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省级信创产业示范区、5G产业园。广东还将在珠海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支持珠海打造环珠澳蓝色海洋产业带。
对于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对汕头的扶持包括:推动省重大产业项目向汕头倾斜布局,支持汕头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推进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国产化进程。
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湛江除了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外,也将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海洋产业发展方面,广东将在湛江设立海洋生物基因资源、药物资源库,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同时,规划建设“粤西数谷”数据产业园,在湛江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在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看来,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通过大项目带动产业布局,向产业价值链上游延伸,将是珠海、湛江、汕头三市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各自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
近年来,广东一直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