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今年央行工作的重点内容。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要求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会议明确,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绿色金融标准,创新产品和服务,强化信息披露,及时调整信贷资源配置。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列为重点工作,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
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介绍了下一步绿色金融重点工作,包括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和深化国际合作。
央行的碳减排工具箱
“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并非第一次被提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如何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加码绿色金融部署的关键之笔。
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箱子里都有哪些工具?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货币政策工具是必选项。《2020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约束机制,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也透露,货币政策方面,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今年3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的“三大功能”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一是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是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是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
“央行所指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类似精准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减排投向做特殊资金安排,比如碳减排再贴、再贷款,专项长期资金的信贷支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曾刚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包括三类:一是财税型工具,他认为对排放企业征收排放税是一种减排工具,通过征税使高排企业提高资金成本,增强减排动力;二是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比如碳中和债券;三是市场型工具,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相对市场化的减排工具。
因为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清洁能源等项目,近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碳中和债券被认为是精准的碳减排支持工具。
2月9日,南方电网、三峡集团、华能国际、国家电投集团、四川机场集团、雅砻江水电6家企业注册的首批碳中和债成功发行,发行金额合计64亿元。上交所、深交所分别于2021年2月25日、2021年3月5日也推出碳中和公司债券。3月18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首单3年期200亿元“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
高碳领域投资风险很多
上述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进一步明确,要“创新产业和服务”,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已有尝试。根据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FS)和高瓴产业与创新研究院在双方联合发布的《迈向2060碳中和——聚焦脱碳之路上的机遇和挑战》的研究报告,目前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等,其中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
根据人大重阳“生态金融”系列研究报告,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超11万亿元,居世界首位。同时,根据数据库,2020年我国境内金融市场累计发行了276只CBI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2193.61亿元,而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也在1万亿元以上。
尽管如此,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支持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有一定难度。
“目前银行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银行并没有限制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投融资,同样的项目绿色低碳的成本要比普通的项目高,既然按照原有的高污染高能耗标准来做也能获得贷款融资,逐利的企业对于高成本高投入的绿色项目就提不起兴趣。”中国投资协会咨询委产融平台绿创中心副主任郭海飞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
实际上,我国绿色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也有待提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