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摘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量化目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本报告中,我们研究了我国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变化以及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于经济、资本市场和就业结构的影响。我们判断,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快增长有望带动中国经济走进新一轮上升周期,并将给资本市场带来一系列重要投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但对比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劳动生产率经历了4个阶段:1992—1997年高速增长阶段,标志性事件为邓小平南巡和我国大力实施“科技兴国战略”。1998—2002年平稳增长阶段,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2003—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标志性事件为中国加入了WTO以及城市化发展加快。2012至今增速放缓阶段,原因是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及2016年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削弱了中国的全球化红利。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增长,我国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不断缩小。但在2019年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23%,同时也低于巴西,俄罗斯等国,说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我国行业间劳动生产率有明显差距,就业结构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对比我国各个行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产率最高,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生产率偏低。房地产业相比农林牧渔业要高出12倍。2010年与2018年的8年间,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次是农业。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可以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定的借鉴。我们发现,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明显高于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低于我国。我国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与美国相比差距在所有行业中相对较小,房地产业、电器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链业、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后程度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力发展的制造业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27%。
未来展望:我国经济有望在劳动生产率加速增长的影响下,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历史上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与GDP增长走势较为一致,但仅在2019年、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这两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原因,就在于就业人员负增长。影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有三个因素:劳动力、资本深化、全要素生产率。经过对三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判断,就业人数负增长不是政府的合意目标,也不是今后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驱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才是未来推动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的关键。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有望带动中国经济走进新一轮上升周期。
人口老龄化、资本边际产出递减等因素或将拖累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速。而后疫情时代,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以及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制度红利的释放有望共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推动作用。
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制造业创新将会是下一阶段的主线。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生产效率,是我国2021年头号任务。在此背景下,重点方向包括:芯片、半导体、软件、精密机械、先进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方面等。
风险提示:
政策调控力度超预期,中美关系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