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每年全国两会之后首个国家级大型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国际组织、国内外企业界和学界围绕中国发展重要议题的深度对话沟通平台,成为了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动向的重要窗口。本届论坛上设置了4个直接与减碳及绿色发展相关的议题,数量为历届论坛之最。
绿色发展议题的“霸榜”,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产物。所谓“天时”,包括碳达峰、碳中和仍处于“十四五”开局的政策酝酿转化期,国际上今年将举行气候峰会,而美国又在年初宣布重返《巴黎气候协定》。所谓“地利”,是论坛位于中国主场,而中国当前又是碳排放大国,一举一动影响全球减碳控温的大局。所谓“人和”,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是当前全球主要大国都存在较高共识的领域,而近年来中国国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普及和需求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多重有利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政府高层、国内外企业、学术界的观点形成了共振,汇成了强音,奏响了高昂的绿色进行曲。
在论坛上,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再次重申了绿色转型的决心和承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论坛上指出,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此前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态度是坚决的、行动是有力的。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的紧密合作。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的风电、水电、光伏装机和正在建设当中的核电,在世界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下一步将以更大的力度来推进这些清洁能源的发展,尽早地实现非化石能源的比例能够有更大幅度的提升。参加论坛的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实力,可以加大和中国企业以及中国各地方之间的合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著名的气候变化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表示,欠发达国家可以直接跳过某些发展阶段来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低碳发展,这也是一种后发的优势,富裕国家也有责任帮助这些国家迅速迈向低碳的发展路径。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论坛上提出三点合作倡议:一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国际合作,希望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海洋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二是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希望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化进程,共同维护开放型的世界经济和稳定的全球产业链;三是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支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巴黎协定》全面而有效地持续实施。
绿色发展转型需要巨量的投资,金融在其中可以起到关键的杠杆作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将着力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与此同时,人民银行还将鼓励中国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人民银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
很多与会专家也期待,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能够成为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中美关系以及国际秩序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表示,只有中美合作,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才能真正见起色,两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和生产国,如果能够达成合作并制定标准,能够向全球展现领导力。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集团主席威廉·科恩表示,气候变化关系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安全,也关系其他国家的安全,这个问题没有国界,需要两国合作。
但是,正如韩正副总理在演讲中指出的,欧美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一般都有50年到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从2030年到2060年只有30年,时间短得多,难度大得多。在此过程中,传统的高碳行业将首当其冲,需要企业主动适应发展约束条件的根本性转变,一些企业已经在这方面加快了布局。英美资源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孔廷礼表示,从今年开始,英美资源在智利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在巴西、秘鲁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表示,铝业是未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权重比较大的行业,魏桥集团两年前就提前布局,调整能源结构,今年起清洁能源要占总能源消耗的30%以上。张波建议,要尽快完善“双碳”目标的设立,及早与国际接轨统一互认的标准体系,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实事求是地提出梯次方案。此外,还要加强政策支持来推动清洁能源替代。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绿色和低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面对极艰巨的碳中和任务,代表们提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来加速转型:一是加快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创新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从源头上减少化石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发挥大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引领作用,引导供应